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一般是指由少数民族身份的创作者在网络媒体进行原创、传播的新型文艺形态,是少数民族文艺与网络文艺的交错叠合。它既有少数民族文艺的独特性,也带有网络传播和数字文化的烙印。
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发展迅速,苗族、藏族、壮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涌现出了以苗族作家血红(本名刘炜)为代表的一批网络写手。他们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形态的助力下肩负起各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开辟了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新天地。从文艺传播机制来说,当前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国内传播主要借助官方网络媒体、民间网络媒体和商业网络媒体三大传播渠道。
首先,官方网络媒体是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主导传播渠道。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价值观念、思想艺术、审美理想等方面在其发展伊始阶段总体处于不理想状态。官方网络媒体主动参与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学术研讨会、文艺批评、写作培训、文艺网站建设等活动,介入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创作传播过程中进行把关、引导,宣传并推广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写手和作品。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民族文学网”,使传统少数民族文艺纸质媒体实现了网络转换。官方网络媒体凭借正确的价值取向、专业的审美批评、权威的宣传报道主导并规范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传播秩序。2017年7月和8月,中国作协分别在贵阳和呼伦贝尔主办了两次关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国内学术研讨会,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研究。
其次,民间网络媒体是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自发传播渠道。民间网络媒体是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创作者的发源地和集聚地,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从这个传播渠道走进广大读者的接受视野。例如,藏族诗人旺秀才丹在2004年创办“藏人文化网”,在2005年创办“藏人文化博客”,2009年底又创办“藏网大全”,并且在新浪网和腾讯网拥有个人博客、微博。旺秀才丹的民间网络媒体平台蓄集了一大批涉及文化常识、人物传记、文学、影视、视频、博客、论坛、翻译等多样文艺类型和多种文化形态的少数民族网络文艺。民间网络媒体通过个人网站、微信、微博、博客、脸书等自媒体以自发、自主的“大众创作、万众传播”模式拓展了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传播途径。
最后,商业网络媒体是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驱动传播渠道。商业网络媒体是以文化传媒、文化产业、文化娱乐等科技企业公司为依托,透过文艺产品的有偿服务、产业化发展、IP改编转化等途径,在市场角逐中获取利润。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目前还缺少专门的商业网络媒体,代表性作家主要活跃于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的文艺频道和专栏以及榕树下网站、起点中文网等文艺网站。商业网络媒体把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创作变成一种职业,给网络写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给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传播加持了不竭的驱动引擎。商业网络媒体通过该引擎给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带来了持续且强劲的传播动力,同时为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验空间和生产基地。
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依托网络媒体进行文艺传播,完善了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传播渠道和机制。但是,上述三种传播渠道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有交叉,例如官方网络媒体在商业网络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商业网络媒体在民间网络媒体开展征文比赛挖掘网络写手,民间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官方网络媒体的规范和引导。除了网络传播以外,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也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国际传播等传播范式实现了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融媒体传播业态和全媒体传播格局。目前,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海外传播尚待加强,尚未形成“走出去”的自觉意识。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仅仅依靠国内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网站的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对外推广,还未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知名的、多语种的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网站,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覆盖面更大的传播。
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传播在网站建设与维护、社群引导与培育、译介推广与展销、转化“周边”与产业、研究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憾。为此,提升少数民族网络文艺传播力度需要从以下五个维度着力部署和推进。
第一,完善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网站的建设。扶持并规范民间网站,监管与评估商业网站,维护好官方网站,办好重点网站,尤其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强化官网建设及其价值引领作用。第二,引导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社群活动。深入到少数民族的文艺生活中挖掘、培育文艺新手,引导、规范他们的文艺评点,规划文艺评奖等网络文艺体制建设。第三,实施少数民族网络文艺译介工程。少数民族网络文艺除了进行族际间译介外更重要的是要向世界推介,把少数民族网络文艺译介工程纳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好中华多民族故事。这涉及优秀作品译介、知名写手推广、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网站的多语化版本建设等举措。第四,提高少数民族网络文艺转化的效益。少数民族网络文艺要走产业化道路,推进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略,建设并完善少数民族网络文艺转化的完整链条,保护文艺知识产权,提高经济效益。第五,加快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研究的进度。要全方位、深度化总结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实践的经验教训,初步建立少数民族网络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促进少数民族网络文艺“入史问题”的研讨。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内蒙古网络文艺审美实践研究”(2016NDC1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