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纪新]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09  作者:关纪新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我认为,有必要建议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民族文化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序言”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就是说,我国现有的56个兄弟民族,以及在中国悠久历史与辽阔版图上曾经出现过的其他民族,都曾为今天中华民族拥有的辉煌文明做出过贡献。

  20世纪,是中国已有不同族群在政治上彻底走到一起来的时代。在充满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过程中,现代意义上的、融通中国境内各族群为一个国族总体的中华民族,最终得以确现,并为世界所体认。我们有理由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自豪地宣称,中华的文化由此而真正做到了百川汇海、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理当赢得比先前时代更加充分的文化自信。当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中华民族把国内每个人的命运如此切近地凝聚到一处,并令其成员为之感到骄傲的时候,我们须站到新世纪的精神高度,检视自我,催促自我,从多民族一家的现实出发,完成划时代的思想腾飞与超越自我文化站位的观念嬗变。

  今天,全球各国不同肤色的人们,由后现代思维等观念出发,渐趋获得了一项普世性诉求,既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持守,乃是未来人类的根本福祉。具体到我们中国,本已拥有着数十种以上的民族文化传统,则更应该被视为在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前行道路上所享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可惜的是我们似乎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陷入未能切实珍惜中华多民族文化传承的“盲区”。请注意一下国内一般的知识阶层,除边缘民族对主体民族的历史文化尚有大致了解外,中原主体民族对域内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都还远未具备最基本的了解。此外,国内少数民族彼此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也同样是极不充分的。

  这一现状不容漠视,它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如若放在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政治层面来考量,也是无益甚至于有碍的。

  增强国内各个民族相互间的认识及了解,是个亟待解决的大事情。

  我国现在所奉行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好的。然而,时至当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学,还只是大致排上了民族高等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课程表。在中原广大地区的小学、中学,以及我们国家的差不多所有综合型高等院校里面,师生们则一向接触不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育。这就难怪有些民族院校的学生有时会抱怨,不管我们学到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有多好,一走出自己的校园,就会遇上相互难以沟通的不愉快。

  这一问题有时还不止反映在一般社会生活当中,即在我国知识界上层,尤其是国内人文科学领域某些资深专家或优秀研究人员中间,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历史文化基本知识层面,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颇感意外的无知,也所在多有。想一想,在整个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从古国旧有学术模式向现代学术思维整体转轨的进程中,中国学界可以说已经把西方各种先进理论体系都学习得有模有样,却十分遗憾地,在相关于“民族”这一方面缺课独多。

  我们的祖国,乃是56个兄弟民族的共有家园。中国的知识阶层,特别是今后不断培养出来的大批新型知识分子,都应当拥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这一从前较少被人提及的思想填充任务,现在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到了中国知识界乃至于全体国民面前。没有确立科学的中华多民族文化史观的人,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日后,都不能再算是一个合格的、真正懂得基本国情的中国知识分子。

  为了让我国的知识阶层逐渐“达标”,我们除了需要在已有知识群体当中积极倡导树立中华多民族文化史观而外,也须及早做出安排,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的课堂上,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的课程。

  当然,鉴于迄今我们教育界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相关知识积累和相关教材预备的情况,这一课程的开设,应当采取首先试验而后逐步推开的方针。在相应条件不很充分的时候,可由某些重点院校的文科专业首先尝试,再逐步向一切院校一切专业渗透;而在文科专业中,也可以首先尝试开设选修课,而逐步使其成为必修课程。

  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建议,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的本科阶段的中文专业,也应当普遍加开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课程(也是由选修课起步,逐渐地将其确定为必修课)。

  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课程被提到工作日程上来的时候,我们也建议,在国内综合性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的中文专业之内,普遍加开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课程。所有高等院校“中国文学”专业的教学,均应当做出相应调整,即在已有的各门“中国文学”课程里面,增加与强化国内各个兄弟民族古今文学内容的教学。同样的道理,在条件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这一工作的实施也是由选修课起步,积极摸索经验,逐渐地将多民族文学确定为必修课。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