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贵州第一支侗族农民艺术团商业试演喜获成功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4  作者:郭翠潇 综合

  据侗族网、侗族风情网消息,贵州省第一支侗族农民艺术团“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1月17日晚在黎平电影院举行首场商业性试演,获得巨大成功。

“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1月17日黎平首场试演

  该艺术团由来自侗族大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岩洞镇的48位村民组成。此次在黎平的演出是该艺术团春节期间以“我们的大歌,人类的遗产”为主题的全州巡演的第一站。黎平首场演出费用以寻求企业赞助为主,共有十多家企业和个人给予演出活动赞助,赞助金收入3.2万元。演出门票销售300多张,收入2300元。合计演出收入3.5万元。

  演出当晚下着大雪,但演出按时在20点开演,共13个节目,历时90分钟。天气异常寒冷,但进入电影院的800多名观众,无一提前离场,看到最后一个节目时还都意犹未尽,很多观众与台上演员的演出自发形成了互动。

“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1月17日黎平首场试演

“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1月17日黎平首场试演

  “农民的队伍,原汁的艺术,生动的生活”、“真想不到能演得这么好”、“非常成功的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的好评如潮。

  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吴定国在接受黎平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商业巡演迈出了把侗族大歌推向市场的第一步。

  “艰难的一步,可喜的一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侗学专家邓敏文表示,“我们不能总是拿着金碗讨饭吃。万里长征,刚迈出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更艰苦……再艰难,我们也得走啊!”

  谈及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邓敏文说:“我和吴定国先生一直认为:侗族大歌要代代相传并走向世界,必须坚持‘藏歌于民’,必须让广大侗族人民自己保护、自己传承并努力向四面八方、国内国外广泛传播。仅仅依靠各级政府、各位专家、各类专业艺术团体保护侗族大歌那是保护不住的。政府只能起到鼓励、支持、引导的作用,而专家学者和各类专业艺术人员则肩负着总结、指导和提高的任务。”

  据悉,“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这台精彩的节目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排练出来的。怎么能做到如此高效?邓敏文认为这就是坚持“藏歌于民”的结果。“这些年来,岩洞中小学校乃至幼儿园一直都坚持教唱侗族大歌,这就保证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歌手的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每逢重大节日,岩洞都要举行侗族大歌比赛,由各鼓楼或各房族(侗语称Jogl;)派男女歌队参加。因此,岩洞村的男女老少侗族大歌队多达20多支。参加人数多达1300多人,约占全村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就保证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许多优秀的农民歌手就是在平常的对歌活动中涌现、成长并成为‘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的骨干力量。”

  在黎平首场商业试演的成功,极大地鼓舞着全体团员。2月13日晚,艺术团来到巡演的第二站——天柱县,观众反响也很强烈:“终于听到侗族大歌的现场演出了!”“真是太神奇了!”“太好听了!”天柱县原文化馆馆长袁光才看完演出后感慨万分,表示自己有几多想不到:

“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2月13日天柱县演出

“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2月13日天柱县演出

  一是想不到有这么多观众来观看演出。演出历时90分钟,600多位观众没有人提前离场,这是天柱县人民会场十多年来都没有了的场面;二是想不到天柱县的观众表现得这么好。很多节目在演出时,台下的观众自发“附和”跟着学唱,与台上的演员形成互动。观众们一改以往的不良习惯,都成了文明的观众;三是想不到侗族歌舞这么精彩。观众们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了。很多天柱县城的侗族观众都为自己能看到本民族有这样的精彩演出而骄傲;四是想不到一个村的侗族农民能组建成一支艺术团。五是想不到能卖出那么多票。六百多位观众中,有两百张票是赠票,有四百多名观众是购票来观看演出的。这也是十多年来天柱县人民会场没有的场景。今晚,这座老房子终于又年轻了一回!

  邓敏文曾经担心锦屏、天柱等县虽然是侗族聚居县,但对侗族大歌并不十分了解,万一巡演失败,那就会挫伤全体演员的积极性,就会有前功尽弃的可能。他还曾多次给“黔•蝉之歌”侗族大歌艺术团提出建议:建议他们在黎平县城试演成功之后先上凯里,再上贵阳,然后再回师黔东南各县巡演。13日夜里邓敏文一直在等待着来自天柱的消息。

  “我也想不到‘黔•蝉之歌’在天柱演出会如此成功!” 13日子夜邓敏文在网络论坛上记录下了他此刻的感受,“希望侗乡各级人民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的领导关注这件事情。岩洞虽然是我的家乡,这个艺术团也是在我的鼓动之下组建起来的。但我认为,这件事情已经超出了个人的情感和家乡观念。这件事情将告诉所有的侗人或非侗人:侗族大歌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艺术的真谛在哪里?民间艺术能不能走出民间?侗族大歌能不能走进市场,怎样走进市场?这些问题虽然还需要继续深入探讨,但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似乎已经看出了一点点眉目。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支持、鼓励这支来自侗乡农村的民间艺术团体!祝他们走出一条具有侗族农民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