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9年终盘点:民族文学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9  作者:

《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文字版的创刊号。

《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文字版的创刊号

 《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文字版的创刊号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成就格外振奋人心,祖国发展前进中铿锵豪迈的步伐在国人心头激荡。在这个喜庆的年份里,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 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作家群,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民族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这些历史空白的填写应当是当代中国文学最引以为豪的成绩。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伟大祖国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和谐氛围里,少数民族文学更是喜事连连,《民族文学》蒙古、藏、维吾尔3个民族文字版正式创刊,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创作研讨班和鲁迅文学院第12届少数民族作家研讨班相继开班,来自全国各地55个少数民族的作家齐聚北京,进行文学交流、研讨和创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开馆,第六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举行,全国各地多个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笔会召开……这一切使得大量民族文学作品刊发,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也预示着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新的崛起。

  少数民族文学受到高度重视,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其中既有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又有党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而从文学自身来说,更得益于几代少数民族作家辛勤耕耘,开辟出了一块厚重的文学家园,使之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搜索本年度发表出版的民族文学作品,囿于阅读范围难以窥见全貌,可让人欣然的是在目力所及之处,我们领略到了老中青几代作家的文学光环。比如,赵晏彪的《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八·一五”话舒群》、铁依甫江的《祖国,我生命的土壤》、赛福鼎·艾则孜的《旅美散记》、尼米希依提的《无尽的想念》等作品,再现了已故作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伴随共和国诞生而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一批老作家们,如玛拉沁夫、铁木尔·达瓦买提、金哲、柯岩、格桑多杰、张昆华、周民震、晓雪、包玉堂、农冠品等,也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自己的心灵之歌。当然,还有更多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坚力量,以及在新世纪迅速崛起的年轻作家,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为本年度中国文坛的繁荣奉献了自己的作品。

  每个作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从民族、地域来看,他们又隶属于特定的群体。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群”一直都是考量其发展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不管是从民族角度还是从地域范围来划分,今年的少数民族作家群可谓人才辈出,文采飞扬。

  最引人注目的是宁夏少数民族作家群,20年前,张承志在西海固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文化意味的文学作品,从此西海固这个地理条件贫瘠的土地成为文学的沃土,孕育了一批如石舒清、单永珍、泾河等作家,显示了宁夏少数民族文学的强大实力;藏族作家队伍发展迅猛,阿来、万玛才旦、次仁罗布等作家涌现出来,展现了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与文学理想的多样化;蒙古族作家阿尔泰、阿云嘎、鲍尔吉·原野等,彝族诗人群吉狄马加、阿库乌雾、倮伍拉且等,满族作家赵玫、叶广芩、孙春平等也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绘着文学天空的色彩;湖南的蔡测海、向本贵、张心平等,湖北的王月圣、温新阶、邓斌等,广西的潘琦、凌渡、冯艺等,贵州的赵剑平、王华、孟学祥等,云南的鲁若迪基、聂勒、阮殿文等,重庆的冉冉、冉庄、苦金等……这些地方的作家也表现不俗,丰富并充实了民族文学创作。此外,人口较少民族作家铁穆尔、苏柯静想、达隆东智等,用少数民族文字写作的李惠善、许连顺、麦买提明·吾首尔、阿布都克热木·喀迪尔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行进在民族文学的道路上。更有一批80后、90后作家,如苏笑嫣、田冯太、罗勇等,他们也尽显风采,表现出了新生一代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新时期初期开始创作并成长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坚力量的蒙古族作家阿云嘎,他的作品的《第九个牧户》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一个并不久远的记忆,那个时代牧区生活的艰难、孩子对学习的渴望揭开了历史的独特画面,而“我”的惆怅、无奈与惋惜之情更深深打动人心。田冯太的小说《凤凰》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感情焦虑做了生动描摹,揭开了一个独特的隐秘世界,显示了年轻生命难以承受之负荷。罗勇的散文《在人海里看见我的弟弟》,透过车窗看到弟弟,联想到兄弟年少的情谊、成长的烦恼和生存的困窘,情深意切,动人心魄。

  真可谓人才辈出,不一而足。作家队伍薪火息息相传,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更充分显示出少数民族文学发展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把本民族情感印刻作品中

  在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多元化的时代语境里,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反映生活的本质,追求真善美人生。这就要求作家透过社会的表象看到生活的本质。不论现实生活多么纷繁复杂,不论作家选取什么样的生活层面,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沉淀下来的生活都应该包含了人类一些普遍性的、美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标准,蕴含着生活亘古不变的内涵。

  文学也是一种富于个性的创造性劳动,每个作家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艺术感觉各有不同,那么体现在文学的表现形态上,也不拘一格、各具特色。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存在,主要是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而卓然独立的。

  比如,藏族作家阿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继承和发扬了他对普遍人性指向的追求。对于充满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活,阿来的用意不是要展示古老的历史进程和英雄的神奇本领,而是侧重于展示格萨尔等人物作为人的情感与生命体验。原本充满史诗意味的内容,经由现代叙事方式和审美观照而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性,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体验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家族题材小说从独特的家族命运出发,从而引发出对历史人生、对民族文化及现代生活的深刻思考,作品《大登殿》正是代表了这种审美追求。故事情节围绕婚姻生活推进,但是对于原本富于满族特色的婚姻习俗,作家并不进行任何的猎奇性描绘,而重点在关注人,刻画人物精神。从旧时代走过来并没有文化的贫民母亲为争得婚姻中的地位和身份而大动干戈,为名誉与命运而搏击,而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博美却甘愿做没有名分的小,传统品德的优异与现代文明的弊端、民族传统与现代价值取向问题启人深思。

  此外,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传说》巧妙地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在藏族传说故事中诠释宗教的神秘与神性力量,隐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虔诚与敬畏心理。运用本民族文字蒙古文写作的作家吉·清河乐的中篇小说《遥远的香柏洼》,则是通过追寻传说中的理想家园抑或是心灵的家园反观现实的困惑与迷茫。两篇作品都立足于现实反观历史,民族文化的光芒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渐渐地成为心灵的记忆,叙述中潜藏着深沉的文化反思意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在表情达意中往往会镌刻上民族精神的烙印,如格桑多杰的《马背上的行吟》,铁木尔·达瓦买提的《长城,中华民族之魂》,《我的人民》,阿尔泰的《黄河》,羊子的《从前的现在》,雷子的《我是汶川的女儿》等。但这些诗人又并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具有一种国家意识和中华气派,拥有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视角。题材虽是独特的,但思想与情感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甚至是人类共通的。

  跟紧时代潮流

  强调或追求文学的民族性,并不是要求文学停留在挖掘封闭的往事和荒蛮的生活。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吸纳新鲜的血液,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还会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

  富有责任感的作家会及时敏锐地觉察到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动向、新事物、新人物,从鲜活的时代生活中挖掘创作资源,透过社会表象看到生活的本质,反映时代特征,塑造时代精神。比如孙春平的《非典型正当防卫》、《鸟人》,田耳的《拍砖手老柴》,了一容的《富汉的婚礼》,陶丽群的《起舞的蝴蝶》,马金莲的《庄风》等,都深刻反映了当下社会人的生存处境与世态人心,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透视和对生活情感的逼真反映,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实践也证明,民族题材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之处,而要使之变成优势,还要拥有中华气派和世界眼光,站在全国甚至是全人类的高度审视自己熟悉的历史文化生活,在独特的题材中注入人类共通性的内涵,这才是具有真正民族性和体现时代性的民族文学。

  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各民族作家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民族社会变革历程、维护祖国和平统一、讴歌伟大时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本年度民族文学的一大亮点。比如《那会儿,我们正年轻》(柯岩,满族)、《难忘的记忆》(张昆华,彝族)、《幸福如那些看不见的水》(普驰达岭,彝族)、《丹砂的记忆》(肖勤,仡佬族)、《银象奔驰的地方》(伊蒙红木,佤族)、《写给祖国》(刘年,土家族)、《母亲的村庄》(柏桦,傣族)、《小小金珠玛米》(益希丹增,藏族)等,这些作品没有描摹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和塑造大批的民族改革者形象,而多是从个体生活体验出发,通过个人、家庭及村庄的变化来折射各族人民走进新时代、创造新生活的深刻变革与巨大变迁,在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语言中表达对祖国对时代的颂扬与感恩之情。这正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各民族和谐团结进步的有力证明。

  文学是对创作者的知识水平、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考察。一个作家具有学识、才智和文学天赋,以及具有艺术修养还不够,还需要有思想修养,追求真善美人生,在创作中能够在自己“邮票大小的故乡”装下整个人类世界,“把时代的特点抓到,把历史的真实抓到,把艺术的真实抓到”,这样的民族文学才能走向中国文坛,走向世界。而我们的少数民族作家要想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就必须把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在特定时代的生活艺术地展现出来,塑造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在特定环境中人物(包括作家自身)的“看问题、感受、思想与表达的方式”。这是少数民族作家提供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让我们怀着敬重的心对少数民族文学充满期待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12-2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