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互联网上的民族风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21  作者:俞灵

      2006年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12周年纪念日。1994年4月20日,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12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总人数突破1.1亿。
      网络的诞生,是人类历史的又一进步,它带领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将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同时,互联网给人带来的机会和变化又是千千万万种,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在国内林林总总近70万个网站中,我们发现有那么一小部分,他们或者热爱民族文化,或者热爱西部的土地,成为互联网世界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为有限数量的人留下一点痕迹,来见证互联网的12周年——
 
 
 
互联网上的民族风
 
  
本报记者 俞灵
 
 

 
我们的目标是把网站做成“藏族当代文化名人的网上家园”
 
 
                              网站名称:藏人文化网(www.tibetcul.com)
                              成立时间:2004年4月20日
                              被访者:旺秀才丹
 
 
      【旺秀才丹是一位年轻的藏族学者、诗人、编辑、出版人、制片人、网站总监,他凭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责任创造了藏人文化网及系列站点,从此,雪域高原变成咫尺之间。藏人文化网由旺秀才丹于中国互联网10周年即2004年4月20日创办,是一个民间公益性文化网站。它立足当下,全方位关注藏族文化名人及藏族文化娱乐界,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生活,提供藏族文化名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目前有频道12个,子网3个(藏人文化社区、藏人文化博客、雪域情缘),在全球涉藏中文网站中位居前列,访客遍及全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藏文化因为其圣洁、纯净、贴近一切美好的心灵而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和喜爱。我身为藏族的一员,因此而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感激。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在科技和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才借助网络这一媒体真正地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一古语所言的境界。
      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为汇集整理、保存保护、传播弘扬藏族文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资料存储和检索的便利性,特别有利于如藏族这样的“小民族大文化”的少数民族在信息时代保存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表达自己的相关意愿。
      藏族居住得分散,学术文化、经济信息等方面交流非常不易,而网络则为这样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方案,网络同时可以帮助其他兄弟民族、地域的人更为方便和广泛地了解藏区。
      我们在网站创办两周年之际启用了新的服务器扩充空间,使网友们的交流和沟通更为舒畅。同时推出了《雪山水》文化时尚网络周刊,邀请藏族文化名人主笔,内容涉及藏族文化、民俗、历史、文学、医药、艺术、环保、时尚等各个方面,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刊。令人欣慰的是,藏人文化网策划的关于西藏文化以及藏传佛教的书系陆续出版并受到读者的欢迎;藏人文化社区注册会员近4000人;藏人文化博客有1000余人“安家”——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在藏人文化网这个平台上开始网络生活。
      有人问我传播藏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很单纯,就是将最美好的精神食粮端上桌面,给大家一个共同分享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很多人都渴望,也有很多人可以创造,但到目前为止,能够想了而又努力去做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比之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精英们,效率、努力、作风,尚有许多不足。但是在古老的青藏高原上,在这个因为缺氧而必须缓慢行走的世界里,我们克服着血液里的怠惰,以自己的坚持,越过了一个又一个视野中的山峰,到达了一个又一个认定的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将会和父辈一样,到达一个高度。在那里,空气纯净,视野开阔,我们会因为坚持而在时空中领悟神圣,也会因为坚持而在信仰的国度里享受充实。
      我喜欢的一句话是,成就了我也就陶冶了你。
 
 

 
你一定会爱上“格桑花”
 
 
      网站名称:格桑花西部助学网(www.gesanghua.org
                          成立时间:2005年2月19日
                          被访者:洪波
 
 
      【在百度搜索搜“助学”,会看到无数条信息,不过格桑花助学是在第一条。洪波是网站的发起人之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网站开通一年零两个月了,目前有分布在全国31个城市的70多名义工,4000多名注册会员,1000多名捐助人捐助了西藏、青海、甘肃的2000多个贫困孩子。网站开发了个人认捐系统、预约登记服务、实物捐助系统,并且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总结出一套严密的实地调查和助学金发放流程。这一年来,内地义工赴西部实地调查和回访次数已达29批次,还不算已确定今年5月即将完成的调查任务7批次和7月的5批次。格桑花是个工作网站,虽然它不花哨热闹,但是一有实地调查带回来的贫困孩子的信息发布在上面,便会“一抢而光”。】
 
      2002年,我在可可西里作为全国首批志愿者参与过保护藏羚羊的巡山活动,回来后一直致力于可可西里保护的宣传。可可西里给了我很多志愿者朋友,没有可可西里的经历就没有我现在所做的格桑花。2004年10月间,我给拉萨德吉孤儿院做了一次募捐。记得那天晚上在家打电话给全国各地的朋友宣传这个想法,居然一个晚上募集了1万多元。这件事情给了我信心,其实很多人都有意愿帮助别人,主要是缺少一个可信赖的渠道。我想到了建立一个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和愿意帮助孩子的捐助人搭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选择2005年2月19日开通论坛,寓意“爱要久”。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属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三江源是中华水塔、母亲河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为了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很大牺牲,所以我们选择了三江源地区作为我们助学的核心区,再往周边辐射。
      在网站的发展中,我们也听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大多数人支持,认为孩子都有读书的权利,每年几百元的费用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何乐而不为呢?也有一些朋友认为:“教育是政府的事情,你们这样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当然知道我们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能帮一个,就是多给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我不是社会改革家,我不是政治家,我等不到社会改革完善的那一天,我只知道太多的穷人等待我去帮助。”
      有朋友担心助学网站这面红旗可以扛多久。我想教育永远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即使国家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我们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除了我们目前逐步转型资助高中贫困学生以外,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我们可以努力改善当地教学条件,像现在所做的格桑花图书室计划、格桑花西部教师培训计划、格桑花改扩建学生宿舍和食堂计划等等。即使9年义务教育落实得很好了,还有西部的职业技术培训和贫困大学生需要资助。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申请注册民间社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未来的发展很难规划。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我们只有以网站的形式发展。
      捐助人给孩子的助学金我们全部发给了孩子,格桑花的工作经费全部是义工自己在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来解决格桑花正常运转的工作经费。
      格桑花的发展就是循环往复地发放助学金并采集新的孩子,再想办法帮孩子找到资助人。因为我们实地调查翔实的记录,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几乎每天都有人找我们联系要捐助孩子,那时我们是最开心的了。
      去年冬天,我在网站发布称多雪灾消息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朋友关注那些雪灾中的孩子,响应我们格桑花!短短20天时间,4万多点击量,988次回复,3万多元捐款作为各种物资运输费用,棉衣20多吨,煤炭50吨,炒面5吨,还有数不清的牵挂,数不清的焦急,数不清的人在为孩子奔走……
      那时我们这个网站成立才9个月,还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助学组织,为什么我们发布一个西部小县城遭受雪灾的消息以后,会引起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和积极的行动?我相信,这一切来自我们内心的爱!在这个世界上,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如今,我们格桑花变得人越来越多,4000多名注册会员,1000多名捐助人,70多名义工和许许多多的热心网友,2000多个孩子,我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格桑花大家庭。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人生,是我人生里最精彩的一章。
      这朵小花,就这样静静地开放,开放在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心中。
 

 
 
我会对每个加入的人说:在这里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得到的是认可和锻炼
 
 
         网站名称:彝族人网(www.yizuren.com)
                                     成立时间:2001年7月19日
                                     被访者:黄平山
 
 
      【彝族人网的定位是民族文化与公益,它兼顾学术与大众性内容、娱乐与学术资讯为一体。曾经做过电脑杂志编辑的网站创办人黄平山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字:先后经过近40次修改、设计、改进和改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框架模式;目前网站包括有各类文章3400篇,平均每周更新5至20篇,原创和授权占80%左右,其余为合法转载;图片2800多张,500多个多媒体节目文件,论坛会员8000多名;日均3000至8000独立IP流量,点击率两万到10万;浏览者来自全世界各地,其中国内占80%,国外占20%;全球ALEXA排名稳定增长,目前为5万多名;网站总信息存储量为9GB;由于网站维护团队的义务劳动,按一般同等规模商业网站维护费计算,每年免去了近20万元的维护费用。】
 
 
      创办彝族人网可以说是偶然的。2000年5月,老父亲的辞世使我有机会了解了彝族的丧葬习俗。那是一段充满亲情的日子。一个普通的老人去了,却有千把人为他送葬,来自族群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第一次感受到民族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我当时想,这些人太好了,我要为他们做些事情。
      创办彝族人网又是必然的。是民族文化触动了我,我决心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来。事实也证明,彝族文化有名堂可做。最顺利的要数2002年,那时,网络的泡沫还没有破灭,我们开通了论坛,还有人要收购我们的网站。2003年我们公布了改版方案,直到2004年初才最终改版完成。
      困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自己本身不属于文化圈,每天下班还要安排与不同的人见面,做杂志编辑时也没这么认真过。但收获还是有。我们有很多人的关心和捐助,我们的团队不仅充满热情,而且各有所长。目前,我们以彝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内容,公益宣传是重点,摄影与音像正在快速壮大——网站已艰难地走过婴儿期。经历5年的发展,彝族人网已从纯粹的个人站点,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彝族文化门户站点。
      自网站创办以来,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也让我们一直感受着温暖和鼓舞。在网站经费困难的时候,有山鹰组合等朋友慷慨解囊;在内容匮乏的时候,有巴莫曲布嫫等学者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到网站维护的具体工作中。而这里最要感谢的,是彝族人网的维护团队Beley工作室的各位成员。有了工作室团队不求回报的团结合作,我们才得以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需要耗费上百万才能做到的事情。
      当前最主要的是经费的困难以及人才的局限,同时,信息资源获取的难度也较大。但我们还是对自己有信心,打算在2006年至2007年完成网站主体框架和主程序的门户改造,为后期发展奠定软硬件基础。同时,创建博客、商务以及图书出版,最终达到以网站养活网站,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未来的彝族人网是一个文化品牌,这个品牌将包容包括彝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我们将积极探索一条走在信息时代前沿的民族文化发展之道。
 

 
     我们的网站就像鼓楼,版主就像寨老,造就新时代和谐的公民社会及传播侗族文化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网站名称:中国·侗族人网-原“侗人网”(www.dongzu.cn 和 dongren.cn)
            成立时间:2000年9月14日
            被访者:金松
 
 
      【金松的父亲是做侗族文化研究的学者,金松本人则从事网络信息研究工作。在众多侗人及侗人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侗族人网于2005年4月改版。目前,有兼职的法律顾问、财务总监以及七八个网管,有北京、贵州黎平、广东深圳3个办事地点,每日独立IP流量200,日均点击率超过2000。金松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投身于民族文化传播事业并能被其他人理解,能被社会认可。】
 
 
      2006年4月17日,我们的论坛总版主梁波发布了侗人网主题贴突破1万的消息。其实,我们的网站和大多数公益网站一样,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是不拿工资的。即便这样,我们的大多数服务岗位还是采取了网民推举、竞选上岗的方式。我们的总主持人、总版主、版主就相当于侗寨里的寨老。我们的网管就像侗寨里的“腊汉头”或“姑娘头”。他们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我们的网站就像侗寨里的鼓楼,凡与网站有关的大事小事,都拿到论坛上来讨论决定。这样,既光大了侗族古代公民社会——“款文化”的传统,又学习到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2005年更换论坛总版主时,我们通过投票系统公开选举。最终,极具人气的栏目版主梁波、微笑、吴跃军分别当选为论坛正、副总版主。梁波等人上任之后,夜以继日,兢兢业业,热心为大家服务,受到网民的广泛称赞(梁波还拿出约300本自己写的书——《蛊毒》捐给侗人网)。梁全威、金汉、梁波、杨玉梅、侯蔷、龙强、杨溢等人还为侗人网捐资捐书,把侗人网当成自己的心灵家园和网上居所。
      眼下,侗人网在“侗人论坛”的基础上又新辟了“侗寨之醉”语音聊天室等功能模块。大家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室学唱侗歌,学说侗语。最近,语音聊天室还于每周六晚8点至10点开辟一个“侗族基本知识讲座”,由网站总主持人邓敏文教授主讲,其中包括侗族族称、族源、社会历史发展概况及分布格局、侗族的语言文字、侗族的文学艺术等等,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今后,我们还打算开辟“视频聊天室”。邓敏文教授说: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的同胞和朋友服务。这就是侗人网的根本宗旨。
 

 
网友自发组织的每一次聚会都闪烁着热情与友谊之火
 
 
          网站名称:三苗网(www.3miao.net)
                                      成立时间:1999年11月16日
                                      被访者:石茂明
 
 
      【三苗网(苗族联合网)是苗族综合性门户网站,拥有活跃的互动社区和QQ群(网友群两个、管理群两个)。三苗网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个人网站的历史。1999年11月16日,三苗网由石茂明个人创办。这是三苗网(苗族联合网)的前身,被称为三苗网(个人版)。其间,它也经历了由个人主页向网站的升级转换;联合网站的历史。2003年6月开始,石茂明与他人联合,创办三苗网(苗族联合网),或简称三苗网(联合版)。三苗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充满活力。目前,三苗网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苗族主题的互动、共享、开放型的网络平台,立志成为一个规范的、优秀的网站。】
 
 
      共享、共有、共主是三苗网的主要特点。三苗网是大家的,不只是内容大家可以分享,它的运行管理是大家共同负责,它的资金来源也是大家共同筹集,它的所有权也是大家共同拥有。没有任何个人可以决定它的命运。目前,三苗网的管理团队共20多人,他们从来不拿一分一文的报酬。
      三苗网的凝聚力很强,网友的群体认同意识很高。我们最近连续在北京、重庆、成都、南宁、上海等地举行网友聚会,每一次网友自发组织的聚会都闪烁着热情与友谊之火。它既表现了三苗网的凝聚力,活动之后又更进一步加强了三苗网的凝聚力。
     “三苗网”的名字自2000年初就开始在网络界和民族界传扬,迄今已有7个年头的历史了。三苗网在2003年进行联合改造的时候,我们就达成了继续使用这个名称的共识。因为我们希望三苗网不仅仅是寄托在只有50年历史的名字“苗族”之下,而是希望它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三苗网”的名字将比“苗族网”之类的名字具备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此其一。其二,这个名字也喻意为当今三大苗族支系的凝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象征苗族三大支系的凝聚和团结。其三,按照汉语的解释,“三”者“众”也,所以,它也意味着三苗网不是三个苗族人办的网站,而是众多苗族人办的网站,是属于所有苗族人的网站。我们希望每一个苗族人在这里都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姿态来呵护和建设三苗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2006-4-2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