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28  作者:[德]卡尔·赖希尔(Karl Reichl)

书  名:

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作 者:

[德]卡尔·赖希尔(Karl Reichl) 著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译

出版日期:

2011年10月

字 数:

496千字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0122-3

价 格:

60元 

 

 内容简介 

  《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形式和诗歌结构》一书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有50万字,是目前为止国际学术界对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各民族口头传统,口头史诗研究的权威著作,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翻译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也是我国有影响的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专家。译者花费数年时间翻译出版的这部力作是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赖希尔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研究力作。其英文版最早于1992年曾被列入国家上颇具影响的“阿尔伯特•贝茨•洛德口头诗学研究丛书”中在美国出版,随后分别被翻译成俄文和土耳其文,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出版,在国际史诗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各国学者研究和了解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传统的必读书。全书由导言、参考书目以及正文组成。正文部分共分九章。全面细致地论述了突厥语族民族的口头史诗传统。作者从突厥语族民族英雄史诗产生的背景入手,层层深入,从史诗歌手的特征、文化背景,学艺过程逐渐进入到史诗的演唱及创作层面,充分吸收了“帕里-洛德”理论和近年来有关口头诗学及民俗学相关成果,对口头史诗演唱,文类特征,故事结构,传统程式句法以及歌手在表演中的创编和技巧,修辞的风格,口头史诗在传播中的变异等诸多问题都有很精辟的理论探讨和独特的见解。
国际学界对于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的研究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突厥学家、文学家、古典学家都曾有涉猎,而且各个都是名家、大师,比如拉德洛夫、查德威克、哈托等等。他们的研究著述虽然不多,但水平都很高,在传统人文学术领域颇具影响。目前,引领国际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的学者当首推本书作者卡尔•赖希尔。本书运用古典学、比较文学、民俗学、口头诗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突厥语民族史诗传统追本溯源,探讨和研究了突厥语民族史诗的文类、类型、程式以及史诗歌手的创作、记忆,史诗的传播、变异等诸多问题,展示了其丰富多彩的史诗传统,史诗歌手天才的诗歌表达能力和生动的口头创编及记忆能力,并在宏观的视野中全面而深入地挖掘了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的本质特征,颇见著者的学术研究功底。按照当今口头诗学领军人物之一,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约翰•迈尔斯•弗里的评语“对于各领域学者而言,他的研究犹如在世界上最重要而又最令人困惑的一些口头史诗传统中做了一次完整而卓有成效的旅行。” 
 
作者简介

  卡尔·赖希尔(KarlReichl.1943-),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1971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语文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国际大学英语教授联合会成员,中世纪语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国际盎格鲁一萨克逊研究会会员,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国际阿尔泰学学会会员,国际世界史诗学会副主席等。研究领域包括历史语言学,中世纪研究(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文学),口头史诗和中世纪口头传统等。迄今已出版《:乌兹别克斯坦的口头叙事诗》、《歌唱往昔:突厥英雄史诗与中世纪英雄史诗》、《:朱玛拜·巴扎罗夫演述的卡拉卡勒帕克口头史诗》等专著十余种,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作为《突厥语民族的口头史诗:传统、形式与诗歌结构》。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AdilZhumaturdu.1964-),柯尔克孜族。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玛纳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吉尔吉斯共和国依山阿勒,阿拉巴耶夫国立大学荣誉教授,艾特玛托夫研究院院士。长期从事突厥语族民族的英雄史诗、叙事诗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中亚民间文学》,合著《柯尔克孜族民间宗教与社会》、《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及《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等。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主编序言

初版前言

导言

第一章突厥语族民族:背景和语境

早期阶段

游牧民的世界

中亚的突厥语族民族

突厥民族的语言

第二章 突厥语族民族史诗:早期文献

《乌古斯汗(Oġuz Qaġan)》

《突厥语大词典(Dīvān luġāt at‑Turk)》

《先祖阔尔库特书》The Book of Dede Qorqut

第三章 歌手:萨满、游吟歌手、诗人

史诗歌手和萨满

关于歌手的术语

卡拉卡勒帕克的“吉绕”和“巴合西”

乌兹别克的“巴合西”

哈萨克“阿肯”

吉尔吉斯(柯尔克孜)“玛纳斯奇”

“麦达赫”和“克萨罕”

第四章 表演

仪式的不同方面以及仪式的结构

表演和背诵:音乐特征

歌手与观众

第五章 文类

史诗

韵文和散文(Verse and Prose)

爱情长诗(Romance)

英雄叙事诗和英雄故事(Heroic Lay and Heroic Tale)

第六章 故事范型

《英雄康巴尔(Qambar)》和“创造英雄”

《阔尔奥格里/呙尔奥格里(Köroġlu/Göroġlï)》和赢得新娘

《阿勒帕米西(Alpamiš)》和英雄的回归

第七章 传统程式句法的多样性

程式,格律,平行式

程式和程式系统

主题的模式化

第八章 表演中的创作和记忆艺术

“即兴创编”和表演中的创作

变异性和稳定性

记忆的艺术

第九章 修辞,风格,叙事技巧

程式化修辞

人物

创编和叙事技巧

第十章 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化

《阔尔奥格里/ 呙尔奥格里Köroġlu/Göroġlï》:变异和传播

《阿勒帕米西》:变异与年代学

译者参考书目

原著参考书目

译者后记

 

封底推荐 

  该著的英文版列入弗里主编的“艾伯特·贝茨·洛德口头传统研究丛书”由加兰人文学科参考图书馆于1992年在美国纽约出版,其土耳其文版和俄文版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面世,成为欧美学界研究中弧史诗传统的必读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赖希尔的史诗研究理路:既保持了传统突厥学重视语材料、重视田野调查的特点,又大量吸收了口头程式理论和其他晚近理论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视野开阔、材料扎实、论述稳健的风格。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赖希尔的作基本上是描述性的。他首先通过追溯历史和语言背景、梳理了史诗传统最初的文献记载,展示了歌手及史诗演述的生动图像,考察和研究了文类、故事范型和程式句法,并且探究了歌手“演述中的创作”、记忆、修辞和传播等问题。对于各领域的学者而言,他的研究犹如在世界上最重要而又最令人困惑的一些口头史诗传统中傲了一次完整丽卓有成效的旅行。
  
  ——约翰·迈尔斯·弗里(美国密苏星大学教授)


  德国学者卡尔·赖希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突厥史诗研究专家。作为他的代表作,本书以大量生动的实例,对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的演述语境、歌手、演述及演述中的创作与记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对突厥语口头史诗的传统程式句法的多样性、程式化修辞做出了精辟透彻的分析……其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树必将对我国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的深入研究、史涛的理论建设起到推进作用。相信广大的口头传统研究者亦可从中受益。


  ——郎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文版前言

  本书的读者不难发现,我对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的认识从20世纪80年代完成对中国的访问之后得以大大加深。1985年,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北京的交通主要靠自行车,而且西方游客很难获得批准去喀什的巴扎游览。那一年,我有幸第一次遇见了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歌手居素普·玛玛依,并且在帕米尔高原脚下的盖孜村采录了《玛纳斯》史诗的片断。那一次,我的主要目的是搜集中国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后来被翻译成德文于1986年出版。稍后的1989年,我又有机会在新疆伊宁市、塞里木湖岸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首府阿图什采访了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史诗歌手。我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德文化交流计划内为我精心安排了那两次旅行。我尤其要感谢上述两次旅行中为我担任翻译的赵丽娟女士(1985)和朝戈金先生(1989)。他们不仅承担了翻译工作,而且帮助我圆满地安排了在新疆的整个调研活动。此外,我还要感谢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分院的诸位学者和领导。

  我的这本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荣幸。在中国访问期间以及之后,本书英文版于1992年出版之后,我又遇见了很多学者、民间艺人、学生以及其他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够有机会探索和研究中国独有的多文化、多语言世界中的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领域。我非常高兴我的这本著作能够有中译文,并深深地感谢本书的中文翻译者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先生,以及跟我拥有20多年友情的丛书主编朝戈金先生。

  我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在汉语世界里找到热心的读者。突厥语民族的口头史诗遍布西伯利亚到中亚的广阔地域,还包括中国新疆、土耳其以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它们的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还需要传承和保护。如果这本书,能够对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有所帮助,也就达到目的了。我最后还要感谢对我的研究给予过帮助的所有人,尤其是史诗歌手们。在这里不可能列出一个长长的感谢名单,因此请原谅我用这种全球通用的方式表达我的感谢之情。

  卡尔·赖希尔

  2010年5月,波恩

 

 

译者后记

 

  经过四年多的时间,本书终于得以翻译完成并即将付梓出版,本人也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的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翻译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其中的苦辛,可能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本书是一部同行学者深深期待的,十分厚重而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学术大家。因此,在这里对这部著作和作者,以及本书的翻译过程做一点说明是必要的。首先,对于这本书,我想说两句。从这本书的题目中,我们便可一目了然,这本书是研究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的形式、结构的专著。作者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突厥语民族口头史诗传统文类、史诗类型、程式句法和史诗的产生、发展、变异过程中史诗歌手的作用,歌手的表演、记忆以及他们对于史诗“表演中的创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而且从微观的个案中寻找突厥语民族史诗传统的特点和规律。

  众所周知,英雄史诗是突厥语族各民族文化遗产当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其中,《乌古斯汗》、《先祖阔尔库特书》、《玛纳斯》、《阿勒帕米西》、《呙尔奥格里/阔尔奥格里》、《阔布兰德》、《艾尔托什图克》、《轻铁木尔》、《库尔曼别克》、《少年阔孜与巴彦美人》、《吉别克姑娘》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研究课题,在很多国家都有学者进行研究。由于突厥语族民族在语言上属于同一个语族(即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彼此有过长期的交往和联系,具有复杂的渊源关系,而且许多古代部落或部族,如乌古斯、乌孙以及奈曼、钦察(克普恰克)等古代不足都不同程度地分别融入各个现代突厥语民族当中,成为他们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突厥语族民族的史诗各具特色,具有丰富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很多共性和相似之处。

  中亚突厥语族民族民间英雄史诗的传承发展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显著特点。第一是数量众多,结构丰富多样,大致计算也有300余部。第二是流传地域广泛,传承途径复杂。很多十分重要的英雄是作品,诸如《呙尔奥格里/阔尔奥格里》、《阿勒帕米西》、《艾尔托什图克》、《阔布兰德》、《吉别克姑娘》等史诗都在不同的地域、多个民族中同时得以流传。第三是由于中亚的特殊地理位置,阿尔泰语系民族突厥语族民族和印欧语系民族相互混杂,许多民间艺人都具有双重或多种语言身份,因此像《呙尔奥格里》(或《阔尔奥格里》)等史诗便出现了在多个民族中以不同的语言形式流传的现象。它不仅在属于突厥语族民族的乌兹别克、维吾尔、阿塞拜疆、土耳其、吉尔吉斯、哈萨克、土库曼等民族中流传,而且还在塔吉克、库尔德以及亚美尼亚等西亚英欧语系民族中流传。第四是在多文化交流融合的语境下,中亚突厥语族民族借鉴、吸收并融合了诸如伊朗语族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中流传的史诗和神话传说,尤其是《列王纪(王书)》、《先知传》并将其同自己的史诗传统融合在一起,形成和发展出了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变体和作品,丰富了自己的民间英雄史诗的内容和题材。比如中亚以及我国的维吾尔、乌兹别克、哈萨克等许多突厥语族民族中都流传有关于英雄茹斯塔姆(Rustam)、杰姆西德(Jamshid)、伊斯坎德尔(Iskandr)的史诗作品,而这都是波斯神话中的战神以及古代诗人菲尔多希编纂的《列王纪(王书)》中的英雄人物。这给我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要想在这个由多种语言、多种文化背景所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传统中探寻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研究,绝非一般学者所能够胜任。本书作者卡尔·赖希尔教授却做到了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为世界是史学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他的这种科学探索精神一定会激发勇于探索的后来者继续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开拓,继续探索。

  对于卡尔·赖希尔教授的学术造诣和他在世界史诗学界的地位,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世界口头诗学的领军人物约翰· 迈尔斯· 弗里教授在本书英文版序言中已经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见本书英文版主编序言)。作伪译者,我只想稍许做一些补充。正如弗里教授所言,卡尔·赖希尔教授毫无疑问是目前世界上在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研究方面的最具影响的学者。他在突厥语史诗以及口头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早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得到认可,这一点可以从本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当中,比如本书英文版于1992年作为由约翰· 迈尔斯· 弗里教授主编的“阿尔伯特·贝茨·洛德口头传统研究丛书”之一在美国出版后很快便成为世界史诗学界,尤其是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的必读书,并被翻译成土耳其文(2002年)和俄文(2009年)出版。他在口头诗学以及突厥语民族民间文学,尤其在史诗研究方面的成就除了本书之外,还有《歌唱过去:突厥语民族和中世纪英雄史诗,神话和诗学(Singing the Past: Turkic and Medieval Heroic Poetry. Myth and Poetics)》,2000年;《口头史诗:表演与音乐(The Oral Epic: Performance and Music)》,(主编)“音乐文化研究丛书,”第12卷, 2000年;译注本乌兹别克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Alpomish)》,2001年;译注本乌兹别克英雄史诗《绕仙(Rawšan)》,1985年;译注本卡拉卡勒帕克英雄史诗《叶迪盖(Edige)》,2007年以及《乌兹别克及卡拉卡勒帕克史诗歌手的口头传统和演唱(Oral Trad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zbek and Karakalpak Epic Singers)》,1985年;《乌兹别克史诗:传统及诗歌句法(Uzbek Epic Poetry: Tradition and Poetic Diction)》,1989年;《哈萨克史诗的程式句法(Formulaic Diction in Kazakh Epic Poetry)》,1989年;《<玛纳斯>史诗传播中的变异性和稳定性(Variation and Stabilit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anas)》等论著。此外,他还翻译有《乌兹别克民间故事集》、《维吾尔民间故事集》、《土库曼民间故事集》、《卡拉卡勒帕克民间故事集》、《柯尔克孜族民间故事集》等民间故事集。他虽然在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完全是出于他本人的爱好,其实,他的老本行却在中古英语教学与研究方面,其博士学位论文即题为《中世纪英语宗教诗歌》(1973年),此后他在这一领域亦有很深的造诣和杰出成就,在此不必赘述。

  卡尔·赖希尔教授出生于1943年,有二个孩子,目前拥有国际大学英语教授联合会成员,中世纪语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国际盎格鲁-萨克逊研究会会员,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亚洲音乐学会会员,国际阿尔泰学学会会员,国际世界史诗学会副主席等多个头衔,并担任Anglia杂志以及系列丛书编辑(突宾根Tübingen)以及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巴黎), Rivista di Cultura Classica e Medioevale (罗马), Millî Folklor (安卡拉), 以及 Oral Tradition (伯明顿,美国印第安娜) 等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除了精通德语、英语、法语等欧洲主要语言之外,卡尔·赖希尔教授还通晓土耳其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卡拉卡勒帕克语、维吾尔语等多种突厥语民族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功底使他能过自由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欧洲中世纪史诗以及突厥语民族史诗之间,敏锐地探究各种问题,并对此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

  他与我们中国史诗学界的接触和交流也由来已久,早已成了我国各民族史诗研究者,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各族学者们的老朋友和长期的学术合作伙伴。20世纪80年代,他曾两度来我国,在新疆突厥语民族聚居区开展卓有成效的史诗田野调查,并且很快就有成果问世。近几年,他又数次来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给我国史诗研究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本人与卡尔·赖希尔教授是1999年末在吉尔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一次世界性史诗学术研讨会上认识,正是在那次研讨会上他被推举为国际史诗研究会的副会长。后来,本人在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于2006年和2010年曾以访问学者身份两度赴德国波恩大学与他开展学术交流,并在第一次访问期间与他商定这部著作的翻译事宜。

  卡尔·赖希尔教授是一位精通多种东西方语言并在史诗研究方面建树颇深的知名学者。他的这本著作不仅涉及中世纪欧洲和突厥语各民族众多的史诗传统,而且涉及欧亚大陆上十几种语言,因此,翻译的难度是可想而知。幸好有研究所领导支持和鼓励,又有便捷的电子通讯方式,使我对于在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可以有机会当面请教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直接向作者求教。他的答疑解惑,为这部书稿的顺利翻译完成提供了保证。因此,我首先要对本书作者卡尔·赖希尔教授表示深深的谢意。当然,还有一位需要表达我郑重谢意的就是我国史诗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民族文学所现任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他不仅积极支持、始终鼓励和督促我完成了对这部著作的翻译,而且还在翻译过城中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并且还将这部译著编入自己主编的民俗学丛书当中,使这本译作终于可以和我国各民族读者见面了。应该说这部译作也凝聚了他一定的心血,因此有必要在这里特意表达一下我本人的心愿。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毛巧晖博士,她在百忙中非常认真地帮助我完成了译文校对工作,指正了译文中的我本人忽略的很多问题。感谢我的同事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也在本书的编辑、装帧设计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托汗·依萨克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学生马兰,同事黄群博士在查找资料等方面所给予的帮助也是需要我感谢的。本书的责任编辑张林女士在编辑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此也表示深深的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根据原作者于2009年为俄文版所作的修改本基础上进行翻译的,可能在一些细微之处与1992年的英文版有少许出如。下面,就本书中出现的专用名词术语、注释的翻译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问题作一个简短的说明。原书中有大量以拉丁文转写的突厥语诸民族各类史诗作品的段落、章节、片段以及例句、诗行的引文,汉译文中均原样保留,而与此对应的所有的英文译文则全部译成了汉文。为了保持本书的学术性和参考价值,文中出现的人名、书名、地名、民族、部落名称以及所有的特殊名词、专用术语等在其第一次出现的地方都在该词后面以英文或拉丁转写形式保留了其原文含义和读音。原文中的注释均给予保留并全文译出,对一些有必要进行说明特殊名词术语均以译者注的方式进行了加注。对原文中出现的引文诗行段落的诗行号、边码以及引文的出处,译文中以仍其旧,没有做任何改动,以便于读者查阅和复核原文以及查找相关信息。原书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一概保留,以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译者

  2011年9月6日 于北京石景山鲁谷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