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倡立一门新学科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 作 者: | 施爱东 |
出版日期: | 2011-2 | 字 数: | 436,000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价 格: | 48元 |
作者简介
施爱东,1968年生,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通俗小说研究、民俗学学术史。代表性论文主要有《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机制》、《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英雄杀嫂》、《学术行业生态志》等。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发展、中落的早期历史为中心,着重讨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倡立与学术转型,及其派生的宣传策略、学术论争,以及人事纠纷。
早期民俗学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但最终还是因学术论争、人事矛盾而分道扬镳。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倡建、学术转型,以及中道没落,涉及到胡适、鲁迅、周作人、顾颉刚、傅斯年、钟敬文、容肇祖、董作宾、刘半农、辛树帜、史禄国、江绍原、杨成志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的个性风格与学术分歧在特定学术制度下的不同表演,典型地折射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突出个案。
封底推荐文字
施爱东博士的学术史研究,并未止步于“考镜源流”的史实梳理与描述,而是以“辨章学术”为目的,总结规律,以史为鉴,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提出策略性意见,并以此证明了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和先进性。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荣誉学部委员)
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学科史生活”的细节钩沉,在“学科史的边界之内”最大可能地、整体性地复原了其历史—生活的生动语境,其工作是空前的、令人赞叹的。在纷繁复杂却条分缕析的“年鉴”式叙事当中,作者时时处处不离“人情世故”的左右,反复追问当事人对民俗学基本问题的“意见”:民俗学的学术目的、学术功用究竟是什么?民俗学独到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又是什么?民俗学与文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真正边界在哪里?在“启蒙学术”、“资政学术”与“纯学术”的意向相争之间,中国民俗学学科性质的奠立、学术范式的形成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还是历史逻辑的必然?所有的答案都从时间性整体叙事下的各个空间性专题表述中逐一引申出来,显示了作者对学术史问题即学科基本问题的当代思考和前沿思考,以及对学术之“真”与民俗之“学”的无比尊重与热爱。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目录
第一节学科史的边界…………………………………………………(1)
第二节材料的选择与使用……………………………………………(6)
第一节前奏:韦大列《北京的歌谣》…………………………………(14)
第二节序幕: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与风俗调查会…………………(17)
第三节吹鼓手:周作人和常惠………………………………………(25)
第四节主角上场:顾颉刚踏入“歌谣店”……………………………(30)
第五节过渡:原《歌谣》同人在福州和厦门的活动…………………(32)
第六节边鼓:早期的民俗类课程建设………………………………(36)
第七节正戏开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成立………………………(41)
第八节广告:民俗学会的媒体宣传…………………………………(46)
第九节幕后:民俗学会的章程与会务………………………………(49)
第十节余音:民俗学会影响下的地方民俗学团体的兴起…………(54)
第一节从《论民间文学》到《民俗学的问题》:以西学为标准………(62)
第二节期待他山之石………………………………………………(66)
第三节民俗学的对象和范围………………………………………(71)
第四节民俗学与历史学、方言学的关系……………………………(74)
第五节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规划……………………………(78)
第一节《民间文艺》:上承《歌谣》下启《民俗》………………………(87)
第二节《民俗》周刊:夹缝中求生存…………………………………(89)
第二节民俗学会丛书:民俗学的典籍生产…………………………(96)
第四节民俗学会遭遇的出版审查制度……………………………(101)
第五节钟敬文成了出版审查制度的牺牲品………………………(105)
第六节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出版经费……………………………(108)
第七节《民俗》季刊: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挣扎…………………(117)
第一节中山大学民俗学传习班的经过……………………………(123)
第二节并不完美的结局……………………………………………(127)
第一节 20世纪初外国学者在中国的民族调查活动……………(132)
第二节史禄国早期的调查活动和调查方式………………………(135)
第三节向往西南民族调查的中国学者……………………………(139)
第四节辛树帜及其领导的瑶山风俗调查…………………………(144)
第五节史禄国及其西南民族调查小组……………………………(153)
第六节杨成志千里走单骑…………………………………………(158)
第七节中山大学研究院时期的民族调查活动……………………(169)
第一节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174)
第二节顾颉刚在中山大学的苦恼…………………………………(177)
第三节学术思想及其背景…………………………………………(181)
第四节顾颉刚的民俗学策略………………………………………(187)
第五节顾氏研究法的传播…………………………………………(197)
第一节傅斯年的学术主张…………………………………………(204)
第二节傅斯年与顾颉刚的性格差异………………………………(207)
第三节傅斯年与民俗学会…………………………………………(215)
第四节傅顾学术思想的异同………………………………………(217)
第一节钟敬文:日趋成熟的民俗学经营者………………………(226)
第二节容肇祖:民俗学会的中流砥柱……………………………(239)
第三节杨成志:后期民俗学运动的领导者与终结者……………(247)
第四节张清水:一位热心的普通民俗学者………………………(254)
第一节校长戴季陶…………………………………………………(262)
第二节副校长朱家骅………………………………………………(264)
第三节社会学系主任何思敬………………………………………(270)
第一节《歌谣》时期的研究设想与《看见她》的成功尝试…………(275)
第二节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282)
第三节江绍原的迷信研究及其方法探索…………………………(293)
第一节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305)
第二节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人类学研究…………………………(312)
第三节杨成志领导的人类学转型…………………………………(315)
第四节边政研究的需要促进了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319)
第五节文化历史学以及杨成志的科学实验法……………………(325)
第一节影响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转型的主要因素……………(333)
第二节“国学”和“西学”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影响………………(342)
第三节中国现代民俗学的早年历程给予当代民俗学
第一节筹办“风俗博物馆”…………………………………………(358)
第二节风俗物品的展览……………………………………………(364)
第三节中日战争之后风俗物品的散失……………………………(367)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