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7-26  作者:科研处

 

书  名: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文史系列

作   者:

巴莫曲布嫫

出版日期:

2000年

字 数:

578千字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价 格:

 39.80元

  论著提要: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通过对彝族历代经籍诗学论著的全面考察和细部分析,从诗学理论和范畴命题等方面对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进行了系统,深入和透彻的研究和建构,其中关于诗学理论的存在形态,历史承续、理论体系、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和批评模式等,第一次系统地勾勒出彝族古代诗学的结构和体系及其历史源流,廓清了彝族古代诗歌理论的基本面貌,解决了在彝族文学批评史上诸多纷繁复杂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等问题,该著作在彝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无疑有着开拓性贡献。这部专著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以彝族毕摩文化和经籍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对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论著进行了整体考察,认为彝族古代诗学殆发轫于魏晋,而成熟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梳理出了彝族古代诗学从肇始走向发展、从稚拙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
    其二,从诗歌生成发展论,创作主体论、诗歌本体论、彝诗体例论、彝语诗律论,诗歌功能论和诗歌传播接受论等方面,对彝族古代经籍诗学在理论建构上潜在的系统进行了全面、概括和总结,从而揭示出彝族经籍诗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其三,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哲学出发,从思维方式和批评模式的深层结构中,对彝族古代诗学范畴和命题进行了独到、全新的论述和分析,突破了已往彝族文论研究中“汉族诗学眼光”的局限,客观地阐释了彝族诗学中那些与汉族文论截然不同的诗学范畴的原生内涵和意义指归,无疑更接近彝族经籍诗学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清晰地呈现出彝族诗学理论的基本面貌及整体构架,从总体上演绎出了彝族诗学潜存着的一种初具规模、自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模式,并对其局限性和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诸多缺欠也作出了客观评述,深中肯綮。这些也是汉族学者在已往的研究中所未能触及和解决的问题所在。
    总体上看,这部论著对研究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范畴来源、命题要义、理论建构,彝民族诗歌审美意识发展和演进的大致脉络,以及对探索彝族诗歌美学传统的研究新路,拓展民族文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中国彝族毕摩(祭司)的宗教护法神是黑色的鹫鹰。毕摩文学是一道古老神秘而又充满奇谲的文化景观,而其臻达诗歌最高境界──“诗魂”的诗学体系便是其中一棵流溢着灵动之光影的诗思之树。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专著。作者以文化自观(emic)的视角,通过古代文化的大量材料,基于诗学撰著群体──祭司的宗教人格,从宗教人类学切入诗学理论的探究,寻绎出巫术与诗歌同生共长、宗教与文学交互升沉的演进轨迹,并在纵横的思考中通观宗教诗歌这一世界性的重大文学现象。读者在领略中国彝族古老瑰奇的毕摩文学之际,可以从中了解到巫祭诗歌的源流脉络以及宗教体系下的诗学之史路历程始终笼罩着原生宗教的神光瑞影:巫祭从一开始起就与文学、艺术等人类文化紧密相连;诗歌从其发轫之初就表征为祝咒、祀神、招魂、祭祖、送灵等仪式性文学;古代彝族诗哲则秉承着诗艺手段──以诗论诗,以其宗教祭司和民族诗人所特有的精神范式,搭接起诗歌与宗教之间看不见的审美通衢:作为祭司,诗家们重述着远古神职们世世代代反复传颂的创世经诗,同时又超越神职去破译和解答彝人对自然万物所独有的命名方式──诗歌(彝族古代文献无一例外地均以诗体为流存形态)。他们的诗学探讨,穿过“语词”或“语言”──彝语──一种原初状态的,神性四溢的诗性语言,无论对象征创世、混沌初开的神话阐释与重构,还是对孕育生命、祈求生殖繁衍的雌雄二元的破译与转接,都表述着诗哲们正是将自己浸透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汪洋,接受传统的人文精神和诗性智慧沐浴下的直觉真实。他们的诗学探讨,在融汇信仰崇拜、生存欲求、审美情绪等多层联系而进行的原始宗教活动中逐渐形成并趋于圆熟。于是,对这些从宗教性到美学性的诗歌活动、诗歌语言、诗歌现象的反思性论述,便在揭示诗歌艺术之实质的前提下,重新透发出原始思维和诗性智慧的审美感受及其潜在体系,在把握彝民族传统审美的独特性的同时,获得了对诗歌精神的深层阐发。

  本书从巫术、宗教、神话、历史、文字、民俗、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歌场制度以及巫祭造型艺术等层面正本清源,进而深涉到诗学理论的存在形态、历史承续、理论体系、范畴命题、思维方式、批评范式及学术流变的整体建构,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出彝族古代诗学的结构和体系及其历史源流,廓清了彝族古代诗歌理论的基本面貌,解决了在彝族文学批评史上诸多纷繁复杂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等问题。该著作在彝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无疑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充实中国多民族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叙述构型上看,该著作具有相当浓厚的思辩色彩,同时又具有深入浅出的通俗性,且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情趣性。

  本书通过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的追踪与透视来反观人类社会的文学现象,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崭新的认识角度:这里既有对原始诗性思维与古老人文精神正在远遁的惋惜与喟叹,又有对坚毅而柔韧的文化情结的依恋与流露;同时,也暗示出这种困惑与冲突必然导致的“文学自觉"使诗歌理想走向更深层次的宗教背叛的精神趋向。无论是诗哲们对远古人文精神的触摸和追恋,还是对彝人生存焦虑和文化命运的忧思与倾诉,对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而言,在诗歌艺术创造中,一种宗教精神──原始信仰的坍落与另一种宗教精神──诗歌精神的苏醒并确立,有着同等的艰难程度。我们在景象斑斓的鹰灵之光下遨游,就把握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接;我们在流奇传谲的宗教诗界里挖掘,就捧回了一部分人类思想的精华;我们在神秘诡奇的诗魂之说中畅想,就产生了对宗教文化本质与文学艺术基质的审度;我们在矛盾胶合的宗教诗风中徜徉,就产生了诗学怎样走出原始宗教沼泽,理论怎样超越理性缺憾的沉思。

  历代诗学论者在神鹰的灵光中不懈努力和上下求索,从本民族歌诗传统“原始性”(初始意义)的溯源之中开掘出创造性的阐释,建构起了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诗美阐说,并深涉到探寻文化传统图式的诗艺转接上,进而回答着诗歌理想的核心命题──追寻“诗魂”便激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古老文化情境中的生存精神。本书以“鹰灵与诗魂”的双元来涵盖彝族古代诗哲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轨迹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诗性精神以及对诗歌理想的渴慕与追索,自然地为读者整合出一种很富磁性的张力场,无论是对宗教文化或诗学本体的裸呈与掘进,还是对人性、神性、诗性的揭示与启喻,都基于作者所熟悉的本民族诗歌传统的本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读者视觉中都将产生一种无限的魅力,使人进入一种独钟的阅读境地,更何况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学华野上的这棵诗学古木是一笔不可占卦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特殊精神财富。

目 次


序 马学良
自序

引论:以诗论诗──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整体表征
一、确立“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学说体系
二、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民族特色──以诗论诗

上编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 彝族经籍诗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毕摩文化的崛起和发展
㈠毕摩的历史源流
㈡毕摩文化的历史嬗变
㈢毕摩文化的构成层次
二、经籍诗学的论著群体──毕摩
㈠毕摩的社会文化职能
㈡毕摩与彝文的创制和应用
㈢毕摩的知识结构
㈣毕摩的承袭惯制与家支文学现象
㈤毕摩的诗史角色
三、彝文经籍与彝族经籍文学
㈠彝族经籍文献界说
㈡彝文经籍文献的类别
㈢彝族经籍文学的概念
㈣彝族经籍文学的范围

第二章 彝族古代经籍诗歌源流
一、彝族经籍诗歌的源起
㈠时代背景
㈡魏晋时期的彝族经籍诗歌
二、彝族经籍诗歌的发展
㈠时代背景
㈡唐宋时期的彝族经籍诗歌
三、彝族经籍诗歌的集成
㈠时代背景
㈡明清时期的彝族经籍诗歌

第三章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历史承续
一、魏晋时期──彝族经籍诗学的肇始和蔚起
㈠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及其诗文观
㈡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及其诗学见解
二、唐宋时期──彝族经籍诗学的长足发展
㈠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
㈡布塔厄筹的《论诗的写作》
㈢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
㈣实乍苦木的《彝诗九体论》
㈤布阿洪的《彝诗例话》
㈥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
三、明清时期──彝族经籍诗学的理论总结
㈠佚名的《彝诗史话》
㈡佚名的《诗音与诗魂》
㈢佚名的《论彝族诗歌》
㈣漏侯布哲的《谈诗说文》

中编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体系的理论建构

第一章 诗歌生成─发展论
一、诗歌生成─发展论的思维向度
二、诗歌生成论诸说
㈠神创说
㈡模仿说
㈢毕摩开创说
㈣歌场起源说
㈤人之本说
三、彝族诗歌与歌场制度
㈠歌场起源与诗歌生成的多因集合
㈡歌场活动与原始艺能型式
㈢歌场制度与彝族诗歌的发展走向
四、彝文诗歌的初始状貌与发展演进
㈠从口传到文传
㈡从单一到成熟

第二章 创作主体论
一、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
二、创作主体的心智结构

第三章 诗歌本体论
一、诗歌本体认识的逻辑起点
二、诗歌本体特征的理论升华

第四章 彝诗体例说
一、彝族诗体论的历史流变
二、彝族古代诗体部类总说
㈠叙事体部类举要
㈡抒情体部类举要
三、彝族古代诗体举类述要──三段诗
㈠三段诗的体制特征
㈡三段诗的文化底蕴

第五章 彝语诗律论
一、彝族诗歌的体式
㈠主体句式
㈡句式变格
二、诗律的基本要素──声·音
三、诗律结构诸要素──字·句·偶·段
四、诗律法则──押·扣·连·对
五、诗歌体类与诗律
六、诗律美学观──紧·合·通

第六章 诗歌功能说
一、通神参神的宗教功能
二、伦理道德的诗教功能
三、生产生活的指导功能
四、补察时世的议政功能
五、智性认知的教育功能

第七章 诗歌传播─接受论
一、传播─接受的形态特征
㈠写与读:动态的传播─接受
㈡记诵与传播:接受的合形式性
㈢歌诗传统:歌、舞、乐介入
二、传播─接受的双向特征
㈠“流传宽又广”:传播─接受的共时性
㈡“诗文代代传”:传播─接受的历时性
三、传播─接受的仪式方式

下编 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范畴和命题论要

第一章 范畴与命题的基本模式
一、述源思维与范畴的派生
㈠“释原”意识与述源思维
㈡述源溯根与诗学范畴的派生
二、“哎哺学说”与范畴的双元辩证
㈠“万物雌雄观”与辩证二元
㈡“哎哺学说”溯源
㈢范畴的双元化与对正说和相称美
三、叙谱思维与范畴的层递衍生
㈠父子连名制与叙谱思维
㈡叙谱传统与纵向层递的诗学建构

第二章 范畴举隅与命题论要
一、主──“诗要立主脑”──立意说
二、题──“一切可入诗”──题材说
三、骨──“诗歌骨力劲”──诗骨说
四、风──“风骨神韵深”──神韵说
五、味──“滋味各异趣”──诗味说
六、魂──“诗影寓诗魂”──诗魂说

第三章 诗学论说与审美观照
一、诗性思维与审美观照
㈠从古彝文到诗学
㈡从筮占取兆到诗学
㈢从巫祭造型艺术到诗学
㈣从古代哲学到诗学
㈤从诗歌喻象到诗学
二、诗学论说与审美观照范型
㈠从树根到树果──树化诗论
㈡从“诗骨说”到“诗魂说”──人化诗论
三、文化的预成图式与诗学的审美观照

余论: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的学术流变
一、魏晋时期──经籍诗学的肇始
二、唐宋时期──经籍诗学的发展
三、明清时期──经籍诗学的成熟

附录一:彝族古代经籍诗学论著目录
附录二:本书所参考的有关诗学研究论文索引
附录三:彝族经籍学研究参考资料索引
一、彝族文学作品版本索引
二、本书撰写参考书目
三、彝学参考书目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