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
结项报告书部分内容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2 作者:网编委
自20世纪80年代建所之初开始,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领域,民族文学研究所就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3年,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这为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带来重大机遇。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基本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在跨学科学术研究中发掘和阐述各个少数民族文学的个性和历史地位;其二,在跨学科学术研究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与汉族文学学科或者汉语文学学科的接轨,与比较文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接轨,探讨中国文学全貌及其发展脉络,探讨中国文化全貌及其发展脉络,促进国学现代转型。这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在2003-2008年责任期内致力的基本方向。
从2003年到2008年,在5年责任期内,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取得重大发展,在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领域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影响有较大扩展。
院所级重点课题“中国南方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刘亚虎承担)、“《福乐智慧》与‘四书’比较研究”(热依汗承担)、“《蒙古秘史》人文精神比较研究”(扎拉嘎承担)、“20世纪末藏族文学创作中的汉语叙事研究”(杨霞承担)、“文学-社会学视角下的《花的原野》”(莎日娜承担)均已完成并通过结项鉴定。所重点课题“新时期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研究之发展”(汤晓青承担),已经按计划完成系列论文,待结项。所级重点课题“满-通古斯语族神话比较研究”,因承担人苑利调出研究所,已撤销。
新增院所级重点课题9项,正在进行中。
完成论著性学术成果显著。2003-2008年,重点学科成员出版专著8部,普及读物1部,工具书2部,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等106篇,总计4320千字。这些成果基本上是由目前在职的7名重点学科人员完成。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200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全书1118千字,分先秦至宋卷和元明清卷。元明清卷由重点学科牵头人扎拉嘎主编。重点学科成员扎拉嘎、汤晓青、刘亚虎和邓敏文完成57万字撰写任务,占全书文字量的50%,占民族文学研究所人员完成文字量的90%。该书的出版显著地提升了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在本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扩大了学科在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影响。
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扎拉嘎著,上下两卷,1330千字),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由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推出的最重要理论成果。该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作者在多年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和思考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理论中形成的。该书从哲学层面实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与多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对话和理论接轨,对提高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学科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期内有一人赴国外合作研究一年,一人赴美国进修一年;二人考入“比较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方向的博士生。
期内有两名博士进入博士工作站工作,按期出站。
网页和资料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工作量比较大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成果目录”,新收录成果目录3000多条。
召开两次学术著作出版座谈会,分别讨论《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和《互动哲学:后辩证法与西方后辩证法史略》。这些成果均属于本领域学术前沿成果,尤其是两部大部头著作的出版,非常明显地扩大了重点学科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地增强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既包括对一些重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题的研究,也包括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这影响已经扩大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哲学等诸多相关学科。通过相关成果的出版和发表,以及到有关学术单位作专题报告等,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学科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国学现代转型和比较文学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成为普遍的共识。
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