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蒙古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19  作者:斯钦巴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蒙古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8月23日至27日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松原市前郭镇召开。
    蒙古学是一门有广泛影响的人文学科,涵盖历史、宗教、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等门类。我国是蒙古学研究传统大国,有各门类成果问世。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和乌力格尔等蒙古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课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蒙古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古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成绩十分突出,已经出版5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300余篇论文,民间录音录像资料3020个小时(3020盒录音录像资料)。包括反映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和抢救力度的《蒙古民歌一千首》(1—5卷)、《格斯尔全书》(1—5卷)(750万字)、《卡尔梅克江格尔——文本汇编、校勘注释》(130万字)、《汗哈冉贵——卫拉特英雄史诗文本及校注》(150万)等代表性大型学术成果,还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有关《格斯尔》研究、《江格尔》研究、尹湛纳希研究及蒙汉文学关系研究等学术专著20多部。民族文学研究所在抢救、保护、出版和研究蒙古族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方面的成果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国际蒙古学研究的发展,推进蒙古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研究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联合举办“中国蒙古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共收到学术论文48篇。会议分学术讨论与学术考察两个部分。8月24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施鹤安、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财务基建计划局副局长段小燕、国际合作局国际处处长周云帆、科研局文史哲部正处级调研员朱渊寿、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副所长汤晓青,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副司长张学进,中共松原市委常委、前郭县县委书记金育辉、前郭县县长呼和少布、县政府正处级调研员恩和以及来自中国、蒙古、韩国、捷克、俄罗斯等国家的50多位专家学者。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蒙古文学研究室主任斯钦孟和研究员主持,中共松原市委常委、前郭县委书记金育辉致欢迎词,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朝戈金致开幕词。
    与会学者们围绕“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蒙古文学艺术研究问题,蒙古文化研究问题。民族文学研究所扎拉嘎研究院在大会上作的题为“构建实行智慧与科学智慧平行发展的历史时代——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理论思考”的报告,是理论探讨的代表性报告。在蒙古文学艺术研究方面,学者们的报告精彩纷呈。其中,蒙古族英雄史诗研究、民间艺人研究、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蒙古古代文学研究、蒙古民歌研究、蒙古族现代作家与作品研究、蒙古文学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占多数。在这次会议上,研究蒙古《格斯尔》及《格斯尔》演唱艺人的论文比较集中。青海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才仁巴力教授的论文较全面地介绍了青海蒙古族聚居区过去和现在的《格斯尔》演唱艺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布和朝鲁研究员题为《大河源上观巨流——再谈柴达木蒙古〈格斯尔〉之特性及其典型意义》的报告分“围绕说唱艺人的田野工作”、“柴达木的‘格斯尔文化’氛围”、“柴达木《格斯尔》的形式特征”三个部分,对青海蒙古《格斯尔》艺人、文化及形态作了深入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岗龙博士的《格斯尔地狱救母和目连救母故事的比较》,以1716年北京木刻版蒙古文《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为中心,对格斯尔地狱救母和目连救母故事的关系进行讨论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具有诸多对应关系,从而确定格斯尔地狱救母题材受到了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进而指出格斯尔地狱救母作为英雄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叙事情节和母题已经有了民间文学的形态学特征。内蒙古自治区《格斯尔》工作办公室格日勒扎布研究员的题为《板桥三娘子与格斯尔变驴的故事》的报告,则探讨了著名的格斯尔变驴故事的来源问题,提出该故事除了受到印藏民间故事母题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唐宋时期汉族古典小说《板桥三娘子》的影响的可能。韩国高丽大学的李善娥女士作了“英雄史诗《格斯尔汗》在现代的接受状况--以网络游戏《可汗》事例为中心”的报告。史诗《格斯尔汗》等众多文学作品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被移植到各种各样的媒体,这些英雄故事(英雄神话)不仅在小说或电影而且利用一源多用(one sauce-multi use)的效果,在动画人物产业或动画、网络游戏等多种领域里得到其商业价值的承认。她的报告揭示了现代化网络媒体给口头文学带来的新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提交或宣读的其他有关蒙古英雄史诗、蒙古史诗艺人或其他艺人的论文尚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萨仁格日勒的《蒙古史诗传承历程与听众意义》、俄罗斯学者杜嘎洛夫的《〈格斯尔〉的蒙古与布里亚特版本之比较》、西北民族大学吴尼乌兰教授的《金巴扎木苏对蒙古族格斯尔史诗传承中的巨大贡献》、新疆师范大学布•孟和教授的《〈江格尔〉中的历史地理痕迹》、民族文学研究所旦布尔加甫博士的《卫拉特英雄故事与英雄史诗的比较》、民族文学研究所斯钦巴图博士的《青海蒙古史诗的地域特征》、内蒙古大学教授策•杰日嘎拉的《蒙古族曲艺大师毛依罕》、内蒙古赤峰学院敖敦教授的《朝亦邦胡尔奇及其平民精神》等等。在蒙古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巴图研究员作了题为“《育民甘露》与蒙古族格言诗”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其他还有巴雅尔图博士的《蒙古文〈西游记〉研究史话》、孟根娜布其《论〈蒙古秘史〉叙事视角》等。
    蒙古民歌研究是本次会议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学者们从文化史、美学、文本比较以及蒙古民歌的保护的角度探讨了各自提出的问题。例如,新疆大学贾木查教授的《关于反映卫拉特蒙古指腹婚习俗的一首民歌》、西北民族大学额尔德尼毕力格教授的《有关卫拉特三英雄阿睦尔撒纳、舒努、嘎尔丹巴的历史民歌研究》从文化史角度,内蒙古民族大学阿拉坦格日勒先生的《科尔沁民歌美学研究》从美学角度,西北民族大学的娜日苏女士的《〈陶客套胡之歌〉各种版本比较研究》从文本比较的角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乌力吉巴雅尔教授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展》从非物质文化保护角度进行了研究。
    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与思潮也是本次会议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孟克巴雅尔博士的报告在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当代诗人的诗作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王满特嘎教授的报告在详尽的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蒙古现代作家、文论家宝因讷莫胡同时又是蒙古现代首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的观点。此类报告还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乌力吉德力格尔的《蒙古族当代诗歌的认知变化》、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苏依勒玛的《哈达作品研究》等。
    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方面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那木吉拉博士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树崇拜及树生人深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乌日古木勒博士的“蒙古-突厥阿拉坦沙嘎故事的比较研究”。在蒙古文学文献学研究方面,有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白音门德教授的《有关尹湛纳希、哈斯宝作品相关的一个手抄本》、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土布新图古斯博士的《从汉文翻译的托忒文文献》等报告。
    蒙古文化研究方面,有俄罗斯学者奥尔加•布拉耶娃的“人民当代生活中的传统和仪式”、俄罗斯学者阿巴耶娃•柳波夫的“中国蒙古人的族群和文化”、蒙古国学者乌仁拜嘎力的《蒙古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禁忌习俗》等论文。其他主题的包括内蒙古民族大学巴•苏和教授的《郑振铎与〈蒙古秘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内蒙古大学的纳米娅教授的《现代蒙古女性的觉醒》等论文。
    会议期间,组织代表们考察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在蒙古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先进经验与突出成绩,在实地考察中进行互相学习和经验交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近几年,在我国形成的抢救和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该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前郭县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试点县,确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项目最多的县。其中 “前郭尔罗斯乌力格尔”入选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乌力格尔、蒙古族婚俗、查干湖冬捕、郭尔罗斯民歌、安代舞、蒙古族萨满“博”祭天、马头琴、四胡等入选2007年4月公布的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马头琴和四胡事业快速发展和推广,尤其是马头琴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2002年,前郭县马头琴艺术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从内蒙古招聘12名优秀的马头琴教师充实到民族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全县专职马头琴教师达32人,开展马头琴教学的学校发展到28所,学习马头琴的学生达1500余人。2006年8月4日,前郭县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2006年9月1日,在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1199名马头琴的齐奏表演,成功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此次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进行的学术考察,为中外学者在田野中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