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有关其保护与调查研究备受各界关注。近来,我们把调研视野圈定于内蒙古《格斯尔》主要传播地——巴林右旗,并于今年3月至8月间三赴该旗,走访民间艺人、政府领导和干部、文化工作者、普通群众等,取得了相关政策措施、历年《格斯尔》工作情况、艺人群体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资料信息。
结合以往调查中掌握的资料,我们描述和归纳出了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传统的特征,梳理并分析了该旗近两年《格斯尔》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加深人们对《格斯尔》史诗在蒙古族社区实际情况的认识,进而为《格斯尔》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被誉为蒙古族《格斯尔》史诗的摇篮,是国内外《格斯尔》文化传播中心之一,历史上曾产生几十位著名《格斯尔》史诗艺人,很多山水都有格斯尔传说,有全国唯一一座“格斯尔庙”,保存着格斯尔可汗祭祀民俗仪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巴林右旗《格斯尔》史诗文化传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传播区域广。第二,有数百年传统,形成一个聚合史诗演述、传说故事、祭祀民俗、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格斯尔文化体系。第三,始终保持着活的传承形态。第四,史诗文本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第五,围绕《格斯尔》史诗产生了大量风物传说。第六,形成了格斯尔信仰。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有丰富的内涵,与本旗历史、文化、习俗乃至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辐射周边旗县,形成我国北方地区独一无二的《格斯尔》文化生态系统。今天,巴林右旗在保护和研究《格斯尔》文化方面依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2012年以前,当地政府主要是从文化自觉立场协助上级科研单位开展《格斯尔》保护与搜集整理工作。自2012年4月以来,当地政府正式把《格斯尔》工作列入全旗文化建设规划,由专门的正科级单位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格斯尔》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轨道。
从此,当地在《格斯尔》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格斯尔》的保护与传承。具体工作包括:调整领导机构,成立相关实体部门,投入对口资金,对艺人群体进行普查登记培训,清点归档相关书籍实物,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格斯尔杯蒙古传统弓射箭全国邀请比赛”等,在组织保障、顶层设计、人员配备、基础建设、艺人传承、学术研讨、对外宣传、扩大《格斯尔》文化内涵与外延等方面,为本旗今后《格斯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后,我们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格斯尔》保护工作,要从以下五个关键环节着手。
第一,做好“《格斯尔》文化保护与研究基地”建设。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底需不需要有形载体的支撑,要看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状况。像《格斯尔》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历史上就有过很多有形载体的支撑,比如,格斯尔庙、格斯尔敖包、格斯尔雕塑、《格斯尔》各种版本等。因此,巴林右旗应争取3—5年内建设好《格斯尔》文化保护与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国家级《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区。
第二,保护《格斯尔》史诗演唱艺人,提高他们的待遇,以保证他们安心从事《格斯尔》史诗演唱活动。同时,多举办相关培训、活动和比赛,激励年轻艺人,让他们持续传习技艺、承袭传统。
第三,保护好传统的游牧生活环境、传统的民俗文化环境(如格斯尔祭祀、那达慕等),以及优美的巴林蒙古语言环境。
第四,对外加强交流和宣传,对内重视普及和传承。
第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合理开发《格斯尔》文化,构筑一个能够开辟国内外市场的《格斯尔》动漫产业链,包括创作、生产、制作、播出以及衍生品开发等诸多环节,进而开辟《格斯尔》文化产业广阔空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