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学版图中的贵州视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侧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9-13  作者:黄蔚 罗钦

  8月底,为期3天的“民族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年会在我省平坝县举办。

  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主办,贵州民族学院文学院、平坝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外界进一步了解贵州、了解贵州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及贵州的语言文化、民俗风情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全国知名民族文学及民俗专家,和我省民族文学研究学者,分别从中国少数民主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及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等方面研究和展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和趋向,探讨文学史中“民族作家”的价值维度。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年过八旬的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来到会上,他谈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极其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学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学存在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意义缺乏正确、明晰的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长期偏居一隅,不被主流学界所重视,缺少了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学,因此,是一部并不完整的文学史。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多年的梦想。在此届学术会上,他亮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以时空维度为参照系,以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的互动,保持中国文学的原创性来重绘文学地图。

  在与会人士看来,民族文学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具有深层而切近的关联,具有巨大的涵容量。少数民族文学不但反映了各民族经济生活、经济形态的演进过程,而且还记录了各民族历史演变的足迹,蕴含了历史进程中一个民族的辉煌与痛苦。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认为,目前,虽然中国从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领域的工作在数量上和蕴含量上不成正比,在国家的文化版图中,少数民族的发掘的数量和蕴藏量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但同时又“面临重要机遇期”,在朝戈金看来,一是国际社会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认为其有助于保持人类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纳入国家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际社会和国内的发展势头,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路径和工作经验,都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带来发展了契机和强大推动力。

  贵州版图纳入视野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学术氛围下,贵州民族文学创作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创作“骏马奖”的评奖中,贵州作家表现不俗,有苗族作家赵朝龙的小说集《蓝色乌江》、土家族作家田永红的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彝族女诗人禄琴的诗集《面向阳光》、土家族诗人喻子涵的诗集《孤独的太阳》、布依族女诗人罗莲的诗集《另一种禅悟》、布依族女作家杨打铁的小说集《碎麦草》等多部作品获奖。“这次获奖作品,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呈现出向更高水准突破的趋势。”与会专家说。

  此外,我省彝族作家龙志毅,苗族作家吴恩泽,仡老族作家赵剑平,毛南族作者孟学祥,仡佬族青年女作家王华、肖勤等推出的中、长篇小说,以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视角面世,先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刷新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历史纪录,为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开拓了崭新局面。

  在学术会期间,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贵州民族学院,利用这一机会,邀请与会的朝戈金、尹虎彬、杨义、白烨等全国名家,先后给该校师生作了专题学术讲座。在学术会议上,汪文学、庹修明、杜国景、喻子涵等我省近20位学者和作家,分别围绕地域文学、傩戏、贵州民族文化与文学等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与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研究前沿深度互动、热切交流。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