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戈金会长在“纪念道荣嘎先生暨中国蒙古文古籍资料建设成就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2-06-09  作者:朝戈金

   

  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朝戈金学部委员

  

 

  各位与会代表们,大家好!

  首先,我们学会经过换届,现在新的理事会开始推动工作。秘书处做了卓有成效的准备,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各位骨干们也都大力支持和协助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感谢。

  第二,我们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要有荣誉感和归属感,会员要热爱学科、热爱事业。前些年我多次参加过美国民俗学会的年度会议,其中开幕式上有个环节令人非常感动,回来也想借鉴应用到国内学会中。这就是在大会上有个议程,是缅怀过去这一年去世的本会会员。一般安排请逝者的同事或学生简要讲话,有时还讲一些轶闻趣事,以这样的方式对学者在本领域的卓越贡献表示感激。希望我们学会能有类似的安排,这有利于增进学会凝聚力、拉近心的距离,有助于我们通过前辈的学术足迹了解学科历程,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有更多信心。

  第三,道荣嘎先生是我家乡的卓越前辈。记得90年代后期跟我父亲一起去道先生府上拜访,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做资料搜集、田野工作的经历。对我来说,他不光是书本上的形象,还是有过直接接触的和蔼长者。稍后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将会从工作、生活等角度来介绍道荣嘎先生这些年的卓越成绩和为人等,我就想强调一点,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口头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这一点对于蒙古民族也特别重要。大家都知道,蒙古民族比较系统地使用文字,大约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七八百年的历史,留存下来一些文献。蒙古民族的文化如汪洋大海,但很大一部分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心中、脑中和实践中,有多少写成了文字?可以说冰山一角。比如说放羊、驯马、动植物知识、气候知识、灾害应对智慧、病痛治疗等大量知识到底有多少部蒙古文文献?不多。牧区很会驯马的老人会拿着一本《马经》来驯马吗?不会。一位放羊的好手会照着放羊指南来放羊吗?也没有。知识在哪儿?在心中,在口耳之间代代传承。原来我们对这一点的认识可能不是很清楚,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而日渐清晰。非遗的五大领域中,第一个就是口头传统,可以看出口头传统和作为其载体的语言的重要性。道荣嘎先生当年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民间搜集大量的口头文献,当然还有像《丹珠尔》《成吉思汗祭典》这样重要的书面文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发的蒙古族文学资料汇编,很多就是道荣嘎先生亲自做的。这几十年来,社会生活发生飞速变化,有些古老传统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皮底下消失。所以,不光对蒙古民族来讲,对其他民族乃至全人类来讲,当今保护保存口头文化遗产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官网有统计表明,20世纪全世界大约有7500种语言,文字加起来不到300种,其中有100多种已经死灭的文字,包括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今天还在使用文字有100多种。7000多种语言和不到300种文字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大家都是读书识字的人,有很高的学历,所以觉得书写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就是通过阅读、系统化教育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的。仔细想一想,蒙古民族这几百年中的文盲比例有多高?蒙古族文学史,回头看,是有些重要的史传文学,却远说不上卷帙浩繁,我们关于哲学的思考、信仰体系的维护、军事智慧等大量文化在哪儿?只有只言片语留在书写的文献上,而海量的存活于口头中。

  现在缺的就是道先生这样有包容和奉献精神、专业素养和长期坚持并取得这样成就的专门家。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觉得从制作奶豆腐到蒸馏奶酒的实践知识,这些好像就是日常生活,但回过头想:假如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不得了。我记得前几年去鄂尔多斯,看到他们乡里有一些文化人非常重视地方知识,有人办小型家庭博物馆,搜集当地动植物标本,陈列在屋子里,还用蒙古语记载了名称,让我很感动,因为历史上十分缺乏这些知识的系统化梳理。今天我们看起来挺发达,用着智能手机,讲两三门语言,好像书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这么看。民间还有多少“诗性智慧”的宝藏等待被挖掘,民众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显示出创造性的才华有很多,我们还远远没摸到大致边界,只是有一些人稍稍做了一点工作。所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道荣嘎先生这一生奉献给积累民族文化宝贵资源资料这项神圣的工作,其重要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剧和社会的急速变迁,日渐呈现出它极其宝贵的价值。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蒙古学学会微信公众号 2022-06-0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