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力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8  作者:江蓝生


  
  尊敬的木卡拉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成立和口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专集的发布大会,首先我代表我院对中心的成立和专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各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以口头传统最能反映—个民族的特点和风格,被称为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各民族成员正是从这里获得伦理规范、精神信仰、社会历史知识和审美意识,它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不仅为本民族人民珍视,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部分。

  我国是口头传统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度,以史诗为例,我国的三大史诗流传地区,出现过不少演唱艺人,一些歌手的演唱曲目丰富,篇幅巨大。可以说,口头流传的活形态是中国史诗的—大特征。我国各个民族的史诗传统形态多样,对于揭示史诗的形成规律,对于史诗理论的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史诗这部浩大的百科全书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各门学科,诸如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口承文献资料。

  对口头传统的研究的重视,在国际上是比较晚近的一个趋势。以往知识界,大多看重上层文化,这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个民族的文化,是由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共同组成的,对哪一个层面的忽略或漠视,都不可能对该文化从整体上加以正确把握。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尤其是对口头传统的重视,对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自觉,反映了人类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渐加深的历程。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谈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话题,其含义更为丰富深刻。文化多样性,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文化的认同等题目显示出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界正在努力限制文化霸权的扩张,修正旧有的文化偏见,这种偏见是来自种族的、地域的、语言的、信仰和宗教的、国家和政治的、阶级和阶层的等等。

  口头传统文化固然历史悠久,但另一方面它又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其中口头传统遭受的冲击尤为严重,为此,口头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就显得格外急迫和重要。口头传统的消失,意味着信息的丧失;口头传统的消失,也意味着民族文化信息的丧失。一位美国人类学家说:“如果你失去一种文化,你虽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化,但你失去的却是一整套对人类生存意义的丧失。”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切不可停止对口头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注和学术研究。

  我国对口头传统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讨比较薄弱,但是我们高兴的看到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多年来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逐步形成了—个老中青相结合、语言门类布局合理、研究重点突出、人员优化的研究队伍,二是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三是积累了大量的口头文学研究资料,包括各类音像文档、各种文字的手抄本和刻本、图片和实物资料等等。四是通过加强对外交流,研究人员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1999年,民族文学研究所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在各自的学术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和《口头传统》(英文·美国)上,分别出版“美国口头传统研究专辑”(中文)和“口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辑”(英文)。

  上述各项工作和成绩为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前提。现在他们正着手研究基地和网络的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资源的整合,人员培养规划,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等。从现有的条件和已经开始的工作来看,我们相信,口头传统中心成立后,一定会推动这些计划的有效实施。为我国口头文化传统研究开拓健康发展的广阔前景!我们预祝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中心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取得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称的成绩!从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

(录音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高荷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