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非遗应该如何被保护和创新?朝戈金等5位学者这样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2  作者:腾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存续的关键,而利用和开发非遗的前提,必然是妥善的保护和深入的研究,这其中,涉及伦理原则、文学理论、知识产权等众多专业领域。

  作为一家定位“科技+文化”的企业,腾讯一直致力于通过多样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举例来说,在过去三年中,《王者荣耀》持续关注非遗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和川剧变脸及昆曲《游园惊梦》结合,产出的同名英雄皮肤用户保有量均超过了3000万,《霸王别姬》的京剧皮肤限量上线后也获得了百万讨论量...

  为了更深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背后的关键问题和规则。一个月前,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中国民俗学会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TGC腾讯数字文创合办的“腾讯非遗培训班”正式开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领域专家朝戈金领衔的5位顶级文化专家从非遗的著作权、神话、曲艺和民间神话等多个角度,带领大家探讨非遗的保护、研究和数字化呈现。

  非遗保护:社区、群体和个人永远是中心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类的文化一直都是发展和演进的,民间文化尤其如此。所以试图追寻所谓原生态。这是水中求月,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非遗保护伦理守则中,首先是要符合“确保社区、群体和个人应有的中心作用”这一根基性立场。简而言之,在非遗的保护中,社区、群体和个人永远处于中心位置。

  所有非遗相关的国际文书背后都会参考国际人权文件。我们在考虑每一条非遗商业原则、利用原则、转化原则的时候,后面都有国际人权文件的一套说法。

  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会带上一个文化眼镜,美国学者说:“每个小时有7400个婴儿降生来到地球上,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彼此是如此的接近,随着他们在全球各地的各个文化中被养成,他们在成年之后是如此的不同。”为什么不同?因为他们被各自的文化训练了,所以他们带都着自己的文化眼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原真的,没有本真性;它是不断演进的,长期处于再创造中,是共享和集体所有的;这是它的基本属性。

  非遗的伦理和著作权保护越来越倾向于对精神权利的保护。在全球普遍保护条款设立之前,个别抢先设立保护条款的国家可能会让自己处理被动地位。非遗保护中,涉及到著作权法覆盖的部分,应该按照著作权法操作。

  在数字时代,曲艺的文化功能不只是表演

  吴文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们中国曲艺家协会近20年来都把小品纳入曲艺来评奖,就好比在赛马会上出了一个骡子,它给骡子授予“跑得最快的马”的评价,这是不对的。小品是戏剧题材,曲艺是什么?今天我要给你们推销的一句话“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或者表演艺术门类。”

  曲艺不光是记叙问题,也不光是讲故事。讲故事是大部分的曲艺的功能,但同时它还可以抒情,还可以说理,还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传递一些道德修为。

  交响乐里面有一个模拟音乐叫《彼得与狼》,它讲的是彼得和爷爷两个去钓鱼,碰见大灰狼的故事。这是妈妈和奶奶吓唬儿子和小孙子的手法。高雅的交响乐也可以表演儿童题材的通俗故事,所以艺术样式无所谓高雅和通俗,而艺术品的内涵和格调才有所谓高和低、雅和俗。

  现在好多电视里的相声之所以不好听、不好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播的介质发生变化以后,它用于跟观众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偏转。使得原来完全或者主要用语言和口述表演的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语言逐渐退化,而动作性表演上升。

  曲艺是表演艺术,但是曲艺的文化功能不只是表演本身。不光是娱乐和审美,它同时在本体价值之外还有母体价值,它能够运用戏曲剧种形成文学题材样式,同时曲艺还有载体价值。尤其是好多少数民族文化,它们的历史文化观念知识主要是靠着说唱表演来存续的。

  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原型,扩宽“神话中国”研究范畴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

  我们从理论上对文化基因做了界定:它是基于对文化大传统的再发现和再认识。目前对它暂拟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相关,你讲了一些边缘的,讲了一些小众的都不行。必须和这个文明最核心的相关,它一般和信仰、崇拜、宗教有关系。第二是要有5000岁以上。

  所有的文学作品不是作家想写就写的,它一定有深远的文化基因成分在原型那里保存着,你找到了原型就可以解开作家创作的密码。

  2009年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词,叫“神话中国”。意思是:过去我们是从文学的意义上研究最早的文学、想象,像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试图寻找文学的源头。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太偏窄了,神话不是仅仅属于文学的,神话是文史哲、政治、宗教艺术等等所有文科学科共同的源头,它最初是口传的,是图像的。

  商纣王故事中的“点火升天”这个神话信念,不是司马迁要当一个编剧编造一点情节,它其实就是信仰支配的行为。关键是这个信仰观念过去没有人解读它,所以读者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终于解开了。商纣王将所有的宝玉缠在自己身上然后点火自焚,司马迁已经告诉你玉是代表什么:它是信仰、是宗教、是观念,支配着天子的行为。所有中国人的理念里,最好的东西都在玉上,你不懂玉的语言免谈中国文化。

  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朱大可 同济大学教授

  刚才叶老师讲“原型”,他告诉我们“不要从表面理解神话这样的东西,而是要从原型这个层面理解神话。”

  但是不要被“原型”吓到,要看到“原型”背后的欲望。上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原型,为什么只有这种原型被我们拿起来利用了?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欲望。为什么这部电影、这部游戏能够走红,背后有什么原因?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欲望。

  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优质的,对于传统文化如何辨认,变成了一个我们跟传统文化进行博弈的重要程序。如果我们不完成这样一种分辨,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真正地找到它的精髓。糟粕被你吸收了,精髓就被你抛弃了,这是必然的。

  要善于激活传统神话,让它融合当代生活和现代性。墓葬里面大量出现“如意”,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考据。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游戏里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需要有一个中介,需要有一个理论的阐述,才能散发出它的光芒。要把它上面那些历史的尘土抹掉,甚至把强加在上面的那些伪造的包浆消除掉,它才能重新发光。所以激活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的故事,需要我们对人性有一个深度的认知。其实过去我们有很多时间是浪费在没有很好的认知人性上的,对人性根本不够了解。好的作品一定是很深地理解人性。

  理解民间传说的在地价值

  叶涛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所谓“活态传承”是什么呢?它是相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死的、是物质的。它传承到今天,很多已经不和我们的生活、意识等等密切结合了。它是一些物体性的,而非遗不一样,非遗是今天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依旧发挥作用的文化形式。这个“活态传承”是非遗的基础,否则就不叫非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牛郎织女传说”是一个很综合性的传说故事。首先我说它是有星宿传说:牵牛星、织女星。这里面还有两兄弟分家的传说,还有仙女下凡的传说。这在民间故事、民间文学研究里面叫羽衣传说或者是天鹅处女型传说。后来在“牛郎织女”里面还衍生出来了“董永七仙女”的传说,它又反过来影响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这样一些传说故事是有广泛的、重要的流传体的。所以我觉得对这种传说故事进行研究时,研究流传地非常重要。因为它和这个地方的风物、历史,和家族都可能密切结合。我们对民间传说进行在地化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故事在当地的价值,甚至是它对该地域的居民性格形成的作用。

文章来源:“腾云”微信公众号2019-06-1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