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9日,我和同事来到中国农展馆,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看到琳琅满目的展品,情不自禁,连连赞叹。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与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有关的展品。
进入我们视线频率最多的是唐卡,我们知道,唐卡与《格萨尔》关系紧密,有的唐卡里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王以及传说故事。唐卡是用传统的矿物质和植物的天然原料制成的,具收藏价值。在展厅,我们看到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其中就有一幅唐卡。而青海热贡唐卡艺术更吸引人,现场就有好几位艺术大师在绘制唐卡。据说,村落里好多村民都在家里绘制唐卡,可谓“家家有画室,个个是画家”。展出的热贡唐卡艺术作品中,作者为娘本的作品最多,一看作者介绍,是位70后,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其中,他于1995年创作的十几米长的《十五组佛唐卡》引起了多人驻足。展厅内还有土族唐卡,属于土族盘锦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发秀所绣。
娘本于1995年创作的《十五组佛唐卡》引观众驻足欣赏 郭翠潇 摄
传承人现场绘制唐卡 郭翠潇 摄
热贡艺术《文殊菩萨·黑金带彩》 作者:更登达吉 创作年代:2005年
藏族唐卡(勉萨画派)《吉祥天母》 作者:罗布斯达
土族盘秀
在展厅,我们听到了维吾尔族器乐声,寻声而觅,看到了与十二木卡姆有关的乐器。我们知道,维吾尔古典诗词、格则勒(双行诗)、民谣等就是用十二木卡姆乐器演奏出来的。在现场展出的就有低音热瓦甫、胡西塔尔、太卡木力热瓦普等十几种乐器。在另一展厅,展出的还有朝鲜族民族乐器,这些都属于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维吾尔族民族乐器
现场各民族织锦技艺较多,其中,刘代娥创作的土家族织锦《珍兽图》、曾丹创作的壮族织锦《羽人》,故事性强,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侗族、傣族的织锦技艺也别具一格。水族的马尾绣《龙凤朝阳图》、《尼诺鸟》构图奇特,内涵丰富。
土家族织锦技艺 《珍兽图》 作者:刘代娥
水族马尾绣《龙凤朝阳图》 作者:宋水仙 创作年代:2007
水族马尾绣《尼诺鸟》 作者:宋水仙 创作年代:2007年
编织技艺也很有特色。藏族编织《天地吉祥》,长3米,宽55厘米,现场的传承人告诉我,该编织讲述了羌族女儿嫁给藏族将军时给自己作的陪嫁绣片。羌族女儿想象了婚礼的场面:把自己比喻为凤凰,把夫君想象为天龙,描绘了打着灯笼坐花轿喜气洋洋的婚礼场面。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也很吸引眼球,一幅“鹿”的图案,活灵活现,形象生动。
《天地吉祥》
刺绣技艺涉及的民族较多,有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此外,还有扎染、蜡染技艺,白族的扎染技艺《双福临门》、苗族的蜡染技艺《蜡染花鸟蝴蝶包被》,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
苗族蜡染《蜡染花鸟蝴蝶包被》 作者:王阿板 创作年代:1986年
还有赫哲族、蒙古族、瑶族、苗族、黎族等民族服饰,图案里包含了这些民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赫哲族服饰是用鱼皮制作的,制作者尤文凤和她十几岁的孙女来自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她说,她和孙女俩人还会唱四五分钟的《伊玛堪》。《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经典说唱,反映了赫哲人的渔猎生活。
黎族服饰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鱼皮衣
彝族的漆器技艺《鸽形酒壶》、《支格阿龙挂盘》、《火把酒壶》图案逼真,生活内涵丰富,可见图案造型是生活的反映。畲族的银器制造技艺十分精巧,体现了南方民族的独特审美。锡伯族的弓箭技艺图案想象丰富,其中一个马长羽翼的弓箭包寓意深刻,充满了神话色彩。前来参观人较多,制作者伊春光不断给观众讲解。
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传承人伊春光在讲述学艺经历 郭翠潇 摄
彝族漆器 鸽形酒壶
这些民族生产性保护内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不仅反映了这些民族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可见,各民族丰富的口头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生产生活中。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