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非遗”里找到现代人的精神皈依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7-08  作者:记者 吴小攀 实习生 范思思

  粤剧茶座

  □羊城晚报记者 吴小攀 实习生 范思思

  6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执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在改造城中村时,也不要全部推倒重建,如广州可选择保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以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有何关系?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进入了全国名录?在保护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几位非遗研究的专家学者。

  广东非遗数目居全国中上水平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体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5年,中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布了三批国家级的非遗保护名录,还有两批非遗扩展名录,全国总共有153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有92项,占全国的6%,属于中上水平。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对广东非遗的保护工作评价甚高,他说,广东非遗保护的四级机制十分完备,相关工作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广东,以广州、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潮州为代表的潮汕地区、雷州地区都是广东非遗比较集中的地区,而非遗项目较少的地区有江门、韶关、清远等,这与传统上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三足鼎立密切相关,还与所在地区的申报积极性有关。

  虽然广东的非遗项目在全国并非居于前列,但非遗的展演、展示及宣传,广东既有特点又有优势。深圳举办了几届面向全国的文博会,佛山搞过亚洲的非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广东非遗的保护和展示起了很大作用。

  城中村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人质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是否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宋俊华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性,而发达国家在追求后现代性,非遗恰恰符合后现代性的特征。而中国正处在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转型期,物质上极大丰富的同时,就会追求精神上的超越,非遗的兴起,恰恰表露了现代之后人的反思。他说,非遗不是一个反现代性的东西,我们可能在非遗里找到现在面临问题的答案,在非遗的很多项目中有一种精神皈依的启示。比如,赛龙舟,一般人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在当地人看来,龙舟是一条村子的神,它会给整条村落的人带来吉祥和平安有了龙舟,整条村子因此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信仰,从而获得一种群居的认同感。

  近日,汪洋在意大利参观访问时提出,老城、老街、老屋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沉淀,不能因为城市扩张,一味推倒重建,新的城市规划,也不应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他认为,“可以保留一个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以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

  宋俊华说,从非遗保护角度来看,城中村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村是过去农耕时代的概念,在村里聚居的一般是同一家族或同一宗族,而非遗文化往往是与家族宗族联系在一起的。城中村改造如果是拆掉旧村建高楼,村民被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那么,相应的依附在上面的乡村文化民俗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当地的文化,是一个必须协调和重视的问题。

 

  非遗保护的困难和问题

  非遗的保护主要在于传承人,最大的困难在于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相对于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非遗是一种弱势文化,传承人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很多人因此不愿从事;而且,非遗的传承一般都是师徒相授家族口耳相传,但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却是把人从这种家族文化中剥离出来,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是按国家标准的教育体制来学习,内容多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而传统民间文化是没有地位的,这就造成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较弱。

  而且,作为目前非遗保护的主体,某些政府官员以政绩为行政目标,其政绩观又是以GDP为核心,这就很容易把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简单化为产业化开发,出现功利短视的行为,重申请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

  其实,生产的内涵不仅止于物质生产。生产性保护既有自给自足的生产,也有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前者满足自我消费的需要,后者通过交换获取利润。非遗的项目中有些属于商品性生产,但相当部分属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很多人理解的生产性保护就是搞旅游开发,就是卖商品,就是搞产业开发,其实这只是其中一种。

  生产性保护就必须按照其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而不能一概地走产业化的道路。发展文化产业是好事,但要遵循文化规律,不能简单化地把什么文化都产业化。所谓的生产性保护,是指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的轨迹,遵照文化的规律,在生产中进行保护,这与流行的“产业化”生产是不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生命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专访

  不期望所有东西都能“万岁”

  羊城晚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哪里?

  刘魁立:关键在于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根结底是一种全民的文化建设活动。比如民间的技艺、工艺,假定没有社会对它的支持和需求、没有广大民众的热爱,靠个人绝对不能把这个传承下去。其次才是那些优秀代表者,他们把祖祖辈辈非常宝贵的遗产汇集在一起,并且掌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羊城晚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最近提出,广州可选择保留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以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时候可能会与人的发展存在矛盾冲突,这种矛盾是否不可调和?

  刘魁立:我们的城市、社区中不仅有人,同时也有非常多的物质性的载体(街道、房屋等),许多建筑物除了本身是一种居住场所外,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记忆。我们重视今天,同时我们也重视历史,眼睛还朝着未来。

  因此,我们关注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就必然的,不仅关注它的物质形态,而且关注它文化的内涵。如果我们整条街道全部被拆了,那就是抹去了其中若干特别有价值的记忆。我们不仅关照某地的物质性质的内涵,同时要关注文化的非物质的内涵,建筑社区等都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羊城晚报:会不会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要消亡?

  刘魁立:这个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把具体的文化存在也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当然也会衰亡。有的时候它会发生作用,有的时候它会丧失显示功能的环境,也许在新的环境下,它又有新的需求了,又会重新出现。

  我们不期望所有的东西都能“万岁”。我们也不可能只活在昨天,我们还需要弘扬,还需要有建设。但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在一个前提之下———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传统,关注我们的传统,以我们的传统作为一个建设未来的非常好的历史保障。

 

  过分的宣扬容易迷失方向

  羊城晚报: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哪些不良的倾向?

  刘魁立:如果存在不良的倾向,是由于我们没有把非遗保护这个最根本的目标贯彻彻底。有时候被眼前的利益干扰,使我们放弃了根本。一旦把功利放在第一位,你就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性质。

  羊城晚报:对广东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保护和传承等,你如何评价?

  刘魁立:广东的组织工作很扎实,普查也很细致。另外,在申报的时候也有很好的关注,工作总体上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

  羊城晚报:以前很多人对广东的印象是只做事情不太愿意张扬。您觉得广东非遗保护有哪些不足?

  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不认为这是个缺点,与过分的宣传相反,更需要扎实的工作。宣传不是不必要,但把非遗的申请、保护作为一种政绩去努力地宣传,过分的宣扬,反倒失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相比于追求广告效应的宣传方式,我倒觉得,扎实点更好。

  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体验它

  ———著名媒体人、中医文化研究者梁冬专访

  羊城晚报:中医的针灸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您现在从事的工作跟医药有关,也一直在跟著名中医药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中医,有没有因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报道?

  梁冬:这十几天来,我一直都在参加宝马中国文化之旅的活动,从山西到河南,参观了鲁窑、汴绣的制作等,这其中就有省级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城晚报:有什么感触?

  梁冬:看了很多手工艺制作,很受震撼,像汴绣,用针刺绣,在手指大小的脸上,连眼袋都能描摹出来。我觉得,作为一个民间手工艺人,他要热爱这个手工艺本身,而不是去想着这个工艺品可以卖多少钱,就像我们上微博写文章一样,只是因为热爱,并没有很多功利的目的。现代人工作往往是为了赚钱,然后拿钱去买快乐,这是不对的。

  羊城晚报:您觉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哪里?

  梁冬:我觉得任何东西的价值在于用,如果不能用就没有价值,越用才能越活,否则就容易干枯了。

  羊城晚报:您觉得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梁冬:每一件事情也许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一样,完全健康并不容易,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这个人的存在价值。通过学习中医,我认识到,要求一个人每件事完美是极其错误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们做好了哪些事情,而不是只看他们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总之,做起来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羊城晚报:作为一个广东人和著名的媒体人,能不能为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梁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体验它。我的父母都是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我从小看到叔伯辈们搞牙雕、玉雕等手工艺制作,想不到现在有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其实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也参与进来,去做一做,去了解,让更多的人体验它,变成司空见惯的东西,就不再是“遗产”了。让遗产变成不是遗产,应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目标。

  吴小攀、范思思

 

  潮州乐器

  雷剧 邓勃 摄

  观察>>  “三个忽视”值得重视

  □裴钰

  在未来“十二五”时期,中国“非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第一、非遗的保护是为了“搞活”,是为了复兴保护对象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形态,不是为了把它保护成“死标本”。文化是多样性的,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性,在这里,我们要反对庸俗达尔文主义,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不适用于文化领域。

  第二、如何搞活?根本的问题是非遗的“产权”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多大的权利,可否继承?可否流转?可否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很多涉及到重大利益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产权”问题。有的人以“保护整理”为名,深入民间,以“保护”之名,行“窃取”之实,把人家的秘方工艺都“研究”去了。非遗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力保护,严重打击了非遗利用的积极性。现在,国内遍地“非遗”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山寨产品。

  第三、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过分依赖政府扶持,大大忽视了民间资本和民间人士的作用,造成了今天个别非遗项目空前繁荣,而多数非遗项目凋零。“非遗”不是靠学者、官员搞起来,必须依托民间力量,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忽视搞活,忽视产权,忽视民间,“三个忽视”值得我们重视。

  全聚德模式借鉴价值有限

  2010年,或许是中华非遗的悲情之年。6月,北京前门大街,爆肚冯、年糕钱、羊头马等北京“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兵败如山倒。同时,部分老字号在淘宝网上线,商业现实的窘境迫使它们转战电子商务,以求生天。众多具备非遗工艺的老字号焦头烂额,苦苦挣扎,唯独北京全聚德早在2007年就已A股上市,其融资模式被树为行业标杆。

  “餐饮一哥”全聚德上市,对其他老字号小兄弟有多大的借鉴价值呢?其实,全聚德能驰骋资本市场,深层次原因有两点:一、企业在并购和扩张过程中,政府给予其关键性的眷顾和扶持;二、政府主导下的多品牌捆绑聚合,形成多菜系、多品位、多品种于一体的完整的餐饮产品结构,真真是大树(政府)底下好乘凉!

  全聚德的“一哥”之路可谓大道朝天,使众多老字号小弟兄们望尘莫及。

 

  瑶族刺绣

  不加区别的扶持政策不当

  除前门折戟外,在吉野家、真功夫、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品牌不断挖渠布网跑马圈地之下,老字号餐饮本已有限的民间市场急剧缩水。作为非遗项目,老字号餐饮本就是草根出身,物美价廉,便利百姓,可如今,却偏偏既不民间,也不快捷。长期以来,老字号忽略了15岁-42岁消费人群的需求,而国内游客最主要的年龄段就是15岁-42岁。

  餐饮一哥的模式不可复制,政府扶持的发展路径亟需突破。实际上,政府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大力扶持每一个老字号,部分老字号重新归于沉寂,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合理性。首先,并非所有老字号都具备较大的利用价值,其兴衰成败依然要遵循社会发展和市场规律;其次,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有高有低,对其不加区别的政策扶持,显然是不适当的。

  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老字号小吃化整为零,重新回归民间经营状态。首先,卖产品,也要卖技术,在品牌特许加盟之外,还要注重制作工艺的技术授权,积极扩展餐饮培训领域;其次,不必争抢重点的商业地段和店面,退回到社区和街道。不必死守实体店,可以复活民间的经营方式,如引车吆喝,摊贩叫卖,本来就是草根出身,何必今天拿起架子?

  链接>>

  根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219项,其中,广东入选66项。截止至2010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赛龙舟

  葵艺

 

  广东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共29项)

  1、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

  2、中山咸水歌(中山市)

  3、广东音乐(广州市、台山市)

  4、潮州音乐(潮州市、汕头市)

  5、广东汉乐(大埔县)

  6、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湛江市、汕尾市)

  7、广东醒狮(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8、英歌(揭阳市、汕头市)

  9、潮剧(汕头市、潮州市)

  10、正字戏(陆丰市)

  11、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佛山市)

  12、西秦戏(海丰县)

  13、白字戏(海丰县)

  14、花朝戏(紫金县)

  15、皮影戏(汕尾市)

  16、木偶戏(高州市、潮州市)

  17、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

  18、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

  19、剪纸(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20、粤绣(广州市、潮州市)

  21、象牙雕刻(广州市)

  22、潮州木雕(潮州市)

  23、灯彩(东莞市)

  24、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

  25、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

  26、凉茶(广东省文化厅)

  27、瑶族盘王节(韶关市)

  28、小榄菊花会(中山市)

  29、瑶族耍歌堂(清远市)

  广东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共29项)

  1、雷州歌(雷州市)

  2、惠东渔歌(惠州市)

  3、麒麟舞 (海丰县)

  4 灯舞(深圳市)

  5、禾楼舞(郁南县)

  6、蜈蚣舞 (汕头市澄海区)

  7、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

  8、广东汉剧(广东汉剧院)

  9、蔡李佛拳(江门市新会区)

  10、石雕(雷州市)

  11、玉雕(广州市荔湾区、揭阳市)

  12、核雕(增城市)

  13、彩扎(佛山市)

  14、灰塑( 广州市)

  15、镶嵌(汕头市、普宁市)

  16、新会葵艺(江门市新会区)

  17、盆景技艺(英德市)

  18、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市枫溪区)

  19、广彩瓷烧制技艺(广州市)

  20、香云纱染整技艺(佛山市顺德区)

  21、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江门市)

  22、龙舟制作技艺(东莞市)

  23、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广东省安琪食品有限公司)

  24、传统中医药文化(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陈李济制药厂)

  25、 灯会(开平市)

  26、 庙会(佛山市)

  27、抬阁(中山市、台山市、吴川市、陆河县)

  28、汉族传统婚俗(珠海市)

  29、茶艺(潮州市)

  广东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共8项)

  1、跳花棚(化州市)

  2、鹤舞(珠海市)

  3、雷剧(雷州市)

  4、粤曲(广州市)

  5、木鱼歌(东莞市)

  6、赛龙舟(东莞市万江区)

  7、瑶族刺绣(乳源瑶族自治县)

  8、装泥鱼习俗(珠海市斗门区)

文章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1-06-28 14:21:2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