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唱曲口耳相传 (资料图片)
云南彝家古寨尚存原始“梅葛”民族曲调(资料图片)
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召开,“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挂牌。这一系列活动是云南楚雄“彝族文化名州”建设和“文化姚安”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标志着姚安成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重要传承和研究基地,彝族梅葛文化立体保护网络初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七彩云南春来早”,彝山马游今年的春天来得更是格外早。一阵春风,就把村角寨边那些桃花唤醒了,在细密密的雨中静静地开放。
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发源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村热闹非凡,像是在迎接春天的来临。彝族妇女们穿上艳丽多姿的绣花衣,彝家汉子们戴着缀着七彩飘带的麦秆帽,从山寨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随着彝族古老的月琴和葫芦笙踏歌起舞,与领导、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
这天,楚雄州人民政府在姚安县召开了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共商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大计。同时,“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所”、“云南画院写生基地”、“山东青州马游梅葛希望小学”也在姚安县马游坪村揭牌。
“梅葛”——
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享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之称。“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的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是主要流传地,素有“梅葛之乡”的美誉,其中马游坪村最为有名,有“梅葛故地”之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都要请朵觋(马游对毕摩的称呼)或歌手唱上三天三夜。会唱“梅葛”的朵觋和歌手,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他们成为彝族人中最有学问的人。
目前,已经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4个部分:“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徐嘉瑞到姚安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郭开云等人驻扎在马游坪村,对流传在马游坪村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8年底,云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进一步对“梅葛”进行整理。通过对一批“梅葛”歌手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于1959年9月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梅葛》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1961年,文学巨匠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1987年,“梅葛”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90年,马游坪村彝族民间艺人组成的“云南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向人们展示了“梅葛”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6年7月28日,马游坪村彝族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梅葛”传承面临危机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彝族史诗“梅葛”,“梅葛”的传承主要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或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因此,马游坪村又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但是,现今能唱出这一彝族原生态唱调的人集中在楚雄姚安、大姚昙华、永仁直苴等地,60岁以上的长者大都能唱出一部分,而能完整唱出的仅10人左右,有传承能力的仅45人。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召开期间,笔者走访了姚安县博物馆郭开云、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郭思九和楚雄彝文研究所普珍等几位一直关注研究“梅葛”的专家,他们对“梅葛”传承发展出现的危机进行了分析——
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时隔40多年,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现在“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目前,马游坪村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而现在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近年来,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被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人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而如今,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光,村里60%的人家有电视、30%的人家有影碟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传“梅葛”面临危机。
正如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甫旺所说:“‘梅葛’的传承保护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梅葛’文化生态的改变。彝族的祭祀场所、姑娘房等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复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使以此为基础的‘梅葛’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环境。”
彝族少女在听神奇的“梅葛”故事
科学发展理念下的梅葛文化保护与开发
近年来,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推进和楚雄彝族文化名州的建设,彝族梅葛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从县民宗局局长位子上退下来后回乡专门搞梅葛文化传承的自开旺对笔者说:“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我们马游坪村人对‘梅葛’的传承树立了信心,我们不管是在家门口还是出远门,只要唱起这个‘梅葛’来,都是感觉自豪得很啊!”
近年来,姚安县抓住全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全州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实施“文化荣县”战略、建设“文化姚安”、构建“中国福地·福禄之城”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打造彝族梅葛文化品牌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科学有序地保护发展梅葛文化,姚安县组织编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马游坪村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规划》,相继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建设。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姚安县对马游坪村“义学堂”进行修复,广泛收集梅葛文化的书籍、音像资料、乐器、刺绣、手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民族文物,建成马游坪村民族文化展览室,设置了刺绣、生活用品、书画、影像等4个展区。
其它的一些措施还包括:
邀请中央、省、州各级各类媒体,组织拍摄了《梅葛故地,彝州文府——姚安》等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了《千年知府——姚安》、《文化姚安》等图书,以多种形式对彝族梅葛文化进行推介展示。
成功申请注册了“梅葛文化”知识产权商标,有效保护了“梅葛文化”品牌。在成功注册“梅葛文化”商标后,在县城招商引资建起了“梅葛文化园”,其中“梅葛广场”、“梅葛客栈”、“梅葛文化步行街”的成功运营,有效地强化了“梅葛文化”的品牌效应。
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彝族建筑艺术的元素融入村寨建设,还原彝族民居固有的风貌。在民居的改造和建设中,注重从房屋结构、墙体外观、装饰花纹等方面充分展示彝族梅葛文化特色,将彝族建筑文化回归彝山农家。
在马游坪村小学进行芦笙舞代替课间操的试点,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请老艺人给青少年传授梅葛文化,目前“梅葛舞”已在当地学生中广泛流行开来。
成功举办了三届彝族梅葛文化节,有效增强了彝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彝族群众传承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也扩大了梅葛文化的影响力。
为优化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在保护建设梅葛文化的同时,姚安县以“彝族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力图形成县域民族文化保护圈。积极开发彝族居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宗教祭祀文化和彝族传统歌舞等文化品牌,以梅葛文化、民俗风情为主题打造姚安县城——马游坪——黄泥塘——三角——地索——左门——花椒园“彝族文化旅游圈”,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保护,形成文化与旅游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设立了梅葛文化保护基金,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梅葛”的传承保护,专门安排到楚雄挂职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舒建新副州长对“梅葛”故地——马游坪村挂点扶贫。舒建新充分利用著名画家的人脉资源优势和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的经验,在马游坪村成立了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中心、云南画院写生基地等。楚雄州还决定成立中国梅葛文化传承保护基金,重建姑娘房等,恢复生态环境并且保护“梅葛”民间艺人和培养毕摩继承人。
楚雄州委、州政府计划用近10年的努力,使马游坪村梅葛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和彝族文化研究基地,建成“滇西旅游线”上和“南永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区,在县内与官屯乡西湖岭姚安天文观测点、左门乡花椒园、光禄古镇、姚安县城和太平镇文峰塔景区连为一个旅游循环圈,形成姚安县和楚雄州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楚雄州州长杨红卫在与笔者谈到彝族梅葛文化保护时说:“弘扬彝族文化,推进彝族文化名州建设,确立彝族文化名州的地位,是历史赋予我们彝族自治州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光荣使命,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艰巨任务。” 杨红卫认为,认清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科学规划推进文化保护与开发,努力培养全民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他在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现场办公会上说:“彝族梅葛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楚雄州将全盘规划、统筹安排、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实现彝族梅葛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高端起步、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实现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跨越”。
走进今天的马游坪村,在彝家人欢快的“梅葛调”中,笔者感受到:春天来了。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