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19  作者:徐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现场 喻非卿摄

  1月30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出席并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主持会议,并向委员们总结了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并通报了2008年的工作安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文章、资华筠、刘魁立、乌丙安、周小璞及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门类的53位专家委员参加会议,积极建言献策。

    于幼军首先代表文化部向专家委员会和各位专家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情参与、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积极成效。过去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基本完成,已向社会公示;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542名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即将公布;积极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先后在闽南、徽州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验;组织2007年“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论坛活动;首次对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制定了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清单,并将于近日公布。短短几年时间,特别是去年一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保护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普查工作初见成效,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专家们的辛勤劳动和投入心血密不可分。

    于幼军结合三个多月来文化调研工作中的深入思考,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谈了三点意见。他指出,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加强对我国丰富多样,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于幼军指出,要尊重科学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当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渊源,要在深入、扎实的研究基础上,认真做好挖掘整理、科学扬弃工作。要善于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立足于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国情和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正确认识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去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落后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人民性和民族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仍需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抓紧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另一方面,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建设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于幼军强调,下一步工作要明确重点,加大保护力度。一是鼓励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探讨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建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和切实的保护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对检查不合格者实行“摘牌”的制度。二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要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相结合,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科学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和详细的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三是要加强对各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督察,督促各地政府加大保护力度。要注意加强理论学术研究,组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以及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梳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实践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拿出一批理论成果,为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一线人员的专业培训。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倾听和吸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促进保护工作的科学化。

    于幼军最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群众的普遍关心和共同参与,更需要在座各位专家委员的努力。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推动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传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周和平向出席专家委员会迎春座谈会的委员们通报了2007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十个方面成绩,指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2008年工作思路征求委员的意见。陈勤建、魏力群、徐艺艺、诸国本、祁庆富、资华筠、乌丙安、刘魁立、王文章先后在会上发言。委员们对去年的重大进展表示鼓舞和振奋,对于短短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展示的丰硕成果、呈现的巨大吸引力、形成的精神凝聚力、显示的社会震撼力感到由衷高兴。大家建言献策,对2008年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徐涟)(编辑:辰序)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