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1-03-22  作者:巴莫曲布嫫

  [摘 要]“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说明“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的基本定位;进而参照委员会决定和审查机构推荐意见对该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关键评价,讨论申遗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对接,兼议中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性;传统知识与实践;中医药类非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10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或“2003年《公约》”),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序言)。此后,教科文组织及其会员国以保护并尊重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人类创造力并推动可持续发展为行动基线建立了一整套程序性制度。截至2020年7月27日,已有180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占该政府间国际组织193个会员国的93.26%。这一已接近全面批约的比率说明,该《公约》的宗旨和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普遍认知和广泛支持。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四重机制”(即两个名录、一个名册及国际援助)的实施手段,2003年《公约》名录(the Lists of the 2003 Convention)的体系化建设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于2008年6月发布后正式启动,通过12年来各缔约国的申报实践和履约实践逐步走向成熟,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

  截至2019年12月,来自127个国家的549项遗产项目先后入选《公约》名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5项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申报材料,相继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简称“委员会”)推荐为申报范例。中国于2017年3月底提交的申遗项目“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在2018年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同时,其申报材料也由此成为范例之一。

  2011年以来,委员会责成其咨询机构(现为“审查机构”)从每年各缔约国提交的申报材料中甄选具有示范价值的申报案例,其意图和指向非常明确。也就是说,紧紧围绕《公约》四项宗旨(第一条),同时根据《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作出的定义(第二条),在国际合作框架下通过具体遗产项目的“申报—检查—审查—评审—报告”等程序性制度,增进各缔约国、社区和群体以及相关行动方的经验交流,找出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公约》的实施和发展。因此,这里有必要强调,《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有其特定目标。《操作指南》就代表作名录的列入标准作出了强制性规定(第2段),其中标准R.2的法理依据正是基于《公约》有关设立代表作名录宗旨的规定(第十六条):

  R.2将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有助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对话,从而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并有助于见证人类的创造力。

  从总体上理解代表作名录的宗旨须紧扣三个关键点:从地方、国家和国际三个层面提高认识,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对话,并为体现文化多样性和见证人类创造力作出实际贡献。那么,通过分析被委员会列为范例的申报材料及其遗产项目定位、论证逻辑、叙事话语乃至表述策略,可以为观察各缔约国的申报实践开启极富张力的自反性思考空间;而结合遗产化的社会建构进程去探查社区参与机制,也可在这些范例中找到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在这一思路下,本文仅以“藏医药浴法”申报文本及其随附的部分支持性证明材料作为循证分析的基础,同时以审查机构报告和委员会决定中的关键评价为参证③,围绕该遗产项目的在申报论证工作中的基本定位,集中探讨非遗保护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互动关联,兼及中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

  一、保护措施:确保遗产项目的存续力 

  “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基于“五源”生命观和“三因”(隆、赤巴、培根)健康观及疾病观发展而来的一种实践。在藏语中,“泷沐”(Lum)意指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作为传统藏医学“索瓦日巴”(Sowa Rigpa)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代表性外治疗法,该遗产项目反映了藏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本着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维系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既是“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所秉持的一个首要原则,也当成为该遗产项目后续保护行动的一个关键维度。

  2003年《公约》第二条第三款对“保护”(safeguarding)作出了明确定义,即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viability)。而某一遗产项目(an element)的存续力是其得以继续施行和传承的潜力所在,并对相关社区和群体保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关注“保护”的同时要对存续力及其面临的两个因素——威胁(threats)和风险(risks)——保持高度警觉。通常来讲,威胁是妨碍非遗项目继续施行、实践和传承的现实问题;风险则是可预估的潜在问题。委员会于2015年核可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明确指出:“社区、群体及地方的、国家的和跨国的组织,还有个人,对可能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或实践该遗产的社区的任何行动的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潜在和明显的影响都应仔细评估”(原则9)。有鉴于此,在“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的编制过程中,中方在遗产项目的相关表述和已提出的保护措施中,同时从存续力现状和潜在风险两个向度充分关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下,我们结合申报材料的征引,对这一主线加以简略概括。

  其一,确立遗产项目的基本定位。该遗产项目在藏族相关社区世代相传,在人们适应高原、雪域、山地等周边环境以及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体现了藏族民众遵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申报文本明确述及:“在该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实践过程中,相关社区结合本民族天文医算知识,通过观察物候、节令及人体脉相,推算各地适宜的施浴时机,从而预防疾病。该遗产项目还与天文医算关系密切,掌握辨证与辨时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对传统诊疗至关重要”;“各种草药须适时、适地采集植物的适当部位,既关系到药材的效力,也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藏族人民在获取、利用及管理水资源和植物类药材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恰似一条叙事阐释的主线,同样贯穿在申报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

  其二,设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申报文本述及以下制约因素:“在全球化进程中,藏族传统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老曼巴的相继离世和现代教育模式的冲击,使该遗产项目的传统传承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意义逐渐被淡化;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部分藏药材资源陷入稀缺境地。”同时,还须监测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后的意外后果,采取预防措施,以确保环境可持续性,包括实践遗产项目所需的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其三,制订回应性保护措施。针对上述风险,在已提出的“五年保护计划”中基于对人与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切,专门设立了几项保护措施。一是,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组织专家为中小学生编写知识读本;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展开知识传播,开展“水资源生态保护知识竞赛”和“辨药材——爱家乡一草一木”等活动。二是,合理利用藏药材资源。继续推进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站建设,对温泉资源、药材资源及药材产区进行分级保护。三是,妥善管理实践场所。编制《藏医药浴传统实践场所和文化纪念地保护清单》,对宇妥洞、药王山医学利众院遗址等相关场所及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旨在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创造力的自然空间和纪念地在当代非遗教育和传承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其四,尊重接触该遗产项目的习俗做法。申报文本择要述及两点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传统实践,同时表明承诺:(1)源于藏族人民对生命之水的敬畏,任何人不得在神湖圣水,如纳木措湖、扎陵湖中沐浴。(2)采集与该遗产项目相关的药材时,应遵循植物生长的季节规律,须采摘植物的适当部位,以确保药效和植被的可持续利用。在该遗产项目申报准备和保护措施制定的过程中,上述传统习俗得到了充分尊重和维护;在保护措施的实施中,也将继续遵循。

  其五,采集社区知情同意证明。《公约》及其基本文件一致倡导,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传承人和实践者)尽可能广泛地参与保护和管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注重社区立场、观点和传统做法也是准备申报材料的纲领性方针。在申报文本随附的社区知情同意证明中,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基本取态得到了反映,并与申报文本形成一致性呼应。例如,林周县甘曲村的村民表示,“在我们村,大家都认为该遗产项目是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应该代代相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温泉等水资源的保护;在采集草药时,我们遵循适时、适地、适当的传统;在沐浴节期间,村民们都自发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

  其六,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层面明确表示对已提出的保护计划予以全面支持性,其中述及“将采取措施,以确保该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特别是在当地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加强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这与中国各级政府多年倡导并不断推进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也是一脉相承的。而在文化生境中对具体的、特定的非遗表现形态及其得以存续和不断再创造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文化空间加以整体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也反映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对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的多重激发效应。

  总之,“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从整体上充分表明了该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实践主体与各级政府的责任约定,同时表明了对实施保护措施的承诺,并从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策略上为多元行动方建立起了参与机制,以确保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尤其是女性和青少年人群充分而有效地参与保护计划及其各个阶段的实施。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