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班仪式上的主旨发言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文化部与亚太地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亚太培训中心”)联合承办的“强化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能力:“亚太地区‘培训师的培训’─北京研习班”(Strengthening national capacities for safeguarding ICH: Training of Trainers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Beijing workshop)活动于2011年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塞西尔·杜维勒(Cécile Duvelle)和亚太培训中心主任杨治在开班仪式上分别作了主旨发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卡贝丝(Beatrice Kaldun)发表了致辞,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王汉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处长兰静,以及外交部国际司的王刚处长也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中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斐济、伊朗和菲律宾的10位专家接受了为期5天的密集式强化培训。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邀请的观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亚太培训中心的6位学者,以及文化部外联局的两位项目官员,深度参与了本期培训的全部课程。此外,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的负责人和培训专家,以及该组织驻亚太地区各田野办公室的文化项目代表共20人全程参加了本期培训活动。
开班合影
会议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与中国方面参与培训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会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项目官员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青年学者也到会参加了面对面的交流。会谈由亚太培训中心主任杨治主持,大家就“非遗”保护领域中的社区参与、清单编制、跨界问题(族群关系、民族国家、移民、流散民、游牧传统等)与多国联合申报、遗产共享与冲突缓和,以及最佳保护实践的概念与界定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培训现场
为在全球范围内宣传和贯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全球战略置于其2010-2011双年度乃至未来几年的工作计划的重中之重,为此设计并发起了这一名为“培训师的培训”的系列活动,计划于年内推出50多期研习班,由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协调和督导,同时依托该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田野办公室与相关会员国之间的紧密合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首批“种子培训师”,在北京完成研习课程的10位专家,将于近期分赴亚太地区的相关国家实地开展培训工作。
教科文第一轮培训活动分布点 ©UNESCO
教科文今年的第一轮培训活动还将于1月至3月间陆续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加蓬首都利伯维尔、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及古巴首都哈瓦那举办,旨在培养一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型教学人才,使他们既熟悉《公约》精神及其《操作指南》和《议事规则》,又了解国家、区域和国际等不同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经验,并且掌握由该组织聘请的国际专家精心编制的一整套课件和训练方法,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建构一个培训专家的全球网络,以强化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与能力建设,使不同的利益方均能受益于《公约》所创造的国际合作机遇和区域协作机制。世界范围内的“能力建设活动”也将于今年3月全面展开。
培训现场
培训现场
教科文专家与中方学者座谈交流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举办“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级培训师集训活动,本年度的培训内容重点关注的是推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约工作、提升国家层面的履约能力、详解《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非遗清单编制等重要环节。2012年的培训,将在此基础上增设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详解《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 国际援助申请,《最佳保护实践》提案,以及非遗保护的图片建档等内容。(文/图:民文所口传工作坊)
【相关背景】亚太培训中心:成立于2010年5月,由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等机构组成。中心将通过长期和短期课程培训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会员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能力建设,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积极开展区域协作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亚太地区建立的由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二类中心共有3 个,即中国亚太中心以培训为主,韩国亚太中心以信息和网络建设为主,日本亚太中心以研究为主。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