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单位代表领取证书。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8月19日,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向参与申报工作的95个单位颁发证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文化部部长蔡武出席了仪式并讲话。朝戈金、郎樱代表“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申报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出席了颁证仪式。
《格萨(斯)尔》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传统,由我国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史诗《格萨(斯)尔》以韵散文兼行的方式讲述了格萨(斯)尔王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英雄故事。时至今日,《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根深蒂固。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堪称中国族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创造力的生动见证。同时,《格萨(斯)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
2008年9月,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课题组,申报“格萨(斯)尔史诗传统”为联合国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26至28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26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项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民文)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