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戈金]非遗保护:从“纸上”到“指尖”的淘宝路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1-10-19  作者:朝戈金 记者 陈映其

  朝戈金肖像照 本人供图

  专家简介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研究领域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著作、论文、编著、译著、译文百种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多种文字发表。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记者 陈映其:清晨,一支悠长嘹亮的长调民歌在广阔的内蒙草原上响起;初升的朝阳下,恬静清秀的苏州绣娘已开始穿针引线;镜头一闪,熙攘的街头,一碗刚出锅的胡辣汤热气腾腾;画面一转,身着练功服的老人正在公园里悠然地打着太极……你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短视频中,竟包含了四个非遗项目吗?

  非遗向来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的共同发力,借着短视频、线上直播、云上课堂等新的传播方式,非遗逐渐从“纸上”走向“指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更是让非遗再次引发了热议——为何非遗越来越“大众化”?

  本期“仰望星空”,我们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为我们讲述非遗“迈上新台阶”背后的故事。

 

  政府为非遗“撑腰”

  非遗“迈上新台阶”,自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保护和发展非遗方面,政府无疑是最强大、最坚实的后盾。

  早在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我国就开始不断地摸索保护非遗的方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并建立了名录体系。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正式颁布,中央政府提出了45条详尽、细致的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完善国内的非遗保护工作。

  今年8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意见》更是详尽地阐述了保护非遗项目的具体措施和未来规划。“像这样从中央政府下发一个文件,把非遗和制度化建设、教育体系建设、传承方式、保护方式等相结合,全方位地论证工作今后该怎么做的方式,在国际上是不大有的。像日本、韩国等一些非遗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周边国家,也没做到这种程度。”朝戈金的眼里闪着一丝骄傲。

  多年来,中央财政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为非遗提供充足的“马力”。朝戈金向我们展示了一组直观的数据: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工作经费9000万元,到了2021年,非遗保护资金预算达77298万元,十五年间几乎翻了三番。对此,他耐心解释道:“中央政府历年下拨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非遗工作,从一开始的几千万,到后来的几个亿,投入基本呈稳步增加趋势。这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我们看不到全世界有第二个国家,其中央政府或是各级政府,在非遗保护上会有这么大的投入力度。这一点,当然也是我们的亮点。”

  他回忆起从前,非遗工作刚开始推进的时候,各个地方的经费都是捉襟见肘,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非遗的热情非常高,但经费实在是不够。那时,买辆吉普车到荒郊野外跑调查都很困难。“现在,我们兜里的钱比原来多了,有了财政力量,也就更有底气了。不论是《非遗法》,还是最近发布的《意见》都不止一次地强调,各级政府要在经费预算中,保证非遗工作经费的下拨和支出。在非遗保护上,政府资金始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整体拨款,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补助也有所提升。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8000元补助,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万元,到了2016年,便提升至每人每年2万元。朝戈金补充道:“不仅有国家的补贴,各级省市、自治区,还有一些地级市都有自己的补助政策。假如一个杰出的传承人,为非遗做了很大的贡献,每年国家给他2万元补助,地方单位会再给一些,层层都补,能鼓励他们做好传承工作。”

  “隐身”的学者力量

  非遗从“纸上”走向“指尖”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是一股“隐身”的中坚力量。

  他们总在背后默默地出谋划策。

  整洁的办公桌上,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简称“国五批”)的资料徐徐展开,翻到“传统技艺”这一页时,“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川菜烹饪技艺”“龟苓膏配制技艺”等项目映入眼帘,朝戈金顿了顿,说道:“我们在评审的准备过程中,考虑到这一次的申报材料中,饮食类非遗项目比较集中的情况,于是增设了饮食类的评审组,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因为饮食文化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每天都在操演和实践的文化。”

  他娓娓道来,最初实施保护非遗的时候,关注的比较多的是濒危项目,这些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人人数缩减、内容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度比较低等问题,所以当时叫“抢救”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近年来,随着抢救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有些原来很濒危的非遗项目,濒危情况得以缓解,于是人们开始调整认知,逐渐重视、关注那些对民众生活有长期、深刻、广泛影响的项目。这中间,学者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在政策制定时积极建言献策,而且在桥接政府与民众关系、解读和宣传非遗理念、协助社区民众抢救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多有贡献。

  同时,他们也身体力行地默默保护非遗。

  今年是《非遗法》颁布十周年,这十年来,一大批优秀的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其中以三大史诗最为耀眼。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重要的讲话中,对三大史诗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把它和唐诗、宋词、都江堰、布达拉宫等相提并论,表明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这个我比较熟悉。”朝戈金从办公椅上起身,走到一旁的书柜边,示意我们看向挂在墙上画框里的证书。这是一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入选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全英文证书,中间赫然写着“Gesar epic tradition(格萨尔史诗传统)”。

  格萨尔史诗是朝戈金团队负责申报的项目。朝戈金陷入遥远的回忆:“我们当时大约有半个所的人都动员起来了。在申报截止前的大约一两个小时,我们才提交了最后的电子版材料。打印的纸质版资料和光盘刻的照片等附属文件,是第二天由当时文化部的专员送去巴黎总部的。因为我们跟巴黎有着六个小时的时差,所以还有可以争取的时间。快到截止时间的时候,办公大楼里我们这一层彻夜灯火通明,二十几个人在这儿埋头苦干,核查英文表述、核对文件中的数字,还有打磨文字等各方面的工作,就是这么突击做完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后来这个项目得到认可,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之后,我们当然特别高兴。”

  然而,学术界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他们很多人还在大学里教书,在研究所里工作,不能常年泡在基层。”朝戈金感叹道,光靠国家和学者是不够的,社会力量也需要动员起来。“我们的专业机构、专业团体的活跃度还不够。拿西欧一些国家来说,他们的很多工作基本上由一些协会、组织来完成,而且还极大地动员了社区和民众的力量,这两个方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我觉得,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非遗是生活的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成功地“又绿江南岸”。

  今年六月上旬,抖音发布的非遗数据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日,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新的传播方式让匠心之美再次在人们心间漾开,杭州富阳油纸伞传承人闻士善,在短视频里讲述了油纸伞的“前世今生”;95后贵州女孩杨柳在青山秀水中展示非遗独竹漂……

  传播方式更新的背后,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热情推动。非遗传承人动动手指就能开启线上直播,向五湖四海的线上观众讲解技艺;普通民众滑动屏幕便能看到心仪的短视频,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还会不断传递与分享。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使非遗通过指尖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流布。

  “非遗是什么?非遗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文化,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好它。”

  朝戈金认真地谈道,除了人们付出的努力之外,非遗本身就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它不断发展。“从跨国界的角度讲,非遗有维持和平、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不是说,我唱一首非遗的歌,士兵们就能感动地放下武器,两国就能迅速停战,而是文化本身的魅力,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关系。包括在一国之内,一些多民族地区、汇合不同文化的地区,文化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喜爱,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就能减少和消弭误会,获得彼此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蒙古民歌,它的传唱范围早就超出了内蒙一带,在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东北的很多地方,你去坐车、跑长途,一路上放的很多都是蒙古歌,因为大家都喜欢听。你喜爱一种文化以后,就有热情和兴趣去了解它,了解了以后,你对它的误解就会少。”

  沟通多了,误解就会少,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其实,我们对一些不熟悉的事物感到恐惧、厌恶,或者不喜欢,乃至敌视,其根源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盲视、偏见和误解,而非遗在这些地方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一般的认知,它润物细无声的芬芳,才是融化人心最坚实的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2021-10-18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