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生产性保护 ,让“非遗”从源头活起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16  作者:记者 高剑秋 文/图

    

  伊春光展示传统射箭姿势。

  曲智精心描绘唐卡。

  展览现场展示了手工精湛的维吾尔族乐器。

  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展。这次大展以第一批4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选了188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参展。展览囊括了中国制陶、刺绣、玉雕、纺织、制茶、剪纸、中医等领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项目,展出实物近2000件,现场还有160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示精湛技艺。

  民族文化“活化石”的生产之道

  锡伯族弓箭制作

  在锡伯族传统弓箭展柜前,传承人伊春光正在为自己制作的弓上弦,然后搭弓上箭,为观众演示传统射箭姿势。

  传统的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通过走访锡伯族老人和向父亲学习,伊春光不仅成为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还获得国家4项专利,开发了“锡力旦”弓箭产品。2009年,他成立了乌鲁木齐锡力旦民族传统科技文化研究中心。伊春光说:“我现在还创建了锡力旦中华传统弓箭研究网,通过网络传播锡伯族弓箭文化。”

  谈起自己对弓箭的感情,伊春光说:“小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把小弓和小箭,并用丝绳把它悬挂在家里。每天进出家门我都能看到弓箭,这成了我童年最深的记忆。长大后才知道,挂弓箭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善射能骑。”

  “要对锡伯族弓箭进行生产性保护,我还想出一个法子,就是给弓箭做了一系列的工艺包装,用牛皮做了箭套、箭壶。”伊春光指着弓箭上烫印的标志说:“这是锡伯族的图腾‘鲜卑神兽’。既然要传承锡伯族弓箭,就不能丢了它的文化特色。”现在,通过电话和网络的订单,让伊春光和他的徒弟们有点忙不过来了。

  藏族唐卡

  随着唐卡在艺术品市场的升值,成本低廉、绘画粗糙的唐卡开始充斥市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唐卡的生产性保护在努力地进行着。

  传统手工绘制、以珍贵天然矿物质作为原料是唐卡艺术的根本。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传承人曲智正在精心描绘着精美的唐卡,人们能从他的专注感受到对于民族文化的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这一点恰恰是唐卡艺术作为非遗项目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地方。

  曲智指着身旁色彩艳丽的颜料说:“这些都是我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经过长时间钻研、调制出的矿物颜料。”曲智的先祖是18世纪的著名唐卡艺人巴完。曲智在传承先祖手工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他说:“我们在探索一条‘画苑+艺人’的绘画生产经营模式。”

  2011年9月,曲智倾注心血的热贡龙树画苑在青海省同仁县吾屯下庄建成,那里成为热贡唐卡艺术的第一所规范化传承学校。曲智“画苑+艺人”的绘画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艺人的积极性,还对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了辐射作用。

  赫哲族鱼皮衣

  在展厅里,几件奇特的鱼皮服装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这就是创造独特“渔猎文化”的赫哲族人的传统服饰。作为传承人的尤文凤,继承了先人传下来的独门绝技。

  尤文凤来自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在她和其他几位传承人的带动下,当地40多户赫哲族渔民转换身份,变成了手艺人。赫哲传统工艺品制作成为当地迅速崛起的产业。

  为了保护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同江市建立了鱼皮工艺生态保护村,让游人现场参与钓鱼、剥鱼皮、缝制鱼皮工艺品的活动,亲身感受传统的赫哲族文化。

  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景堤说:“黑龙江省组织开发了赫哲族鱼皮服饰、鱼骨工艺品、桦树皮手工艺品等20余种手工艺产品,我们希望通过生产性保护,让更多的人关心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布偶

  来自新疆的单秀梅,不顾周围的嘈杂,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她制作的民族布偶独树一帜,成为新疆畅销工艺品。

  在单秀梅创作的 《大巴扎》中,一组布偶人物组成的作品表现了热火朝天的和田巴扎场景。鲜艳的小花帽、调皮的小巴郎、逼真诱人的烤馕……单秀梅把众多特色鲜明的新疆元素集中在一组作品中。

  2000年,单秀梅注册了“龟兹情”商标。单秀梅说:“我聘请了一批40岁左右的下岗女工,教她们制作工艺品。”这不但让几十名下岗女工重新就业,还丰富了新疆本地的旅游纪念品,在传承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她还深入新疆农牧区,义务向农牧民传授刺绣和绣塑的技巧。

  民族刺绣

  来自四川阿坝的杨华珍是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项目的传承人。面对汶川地震带来的重重困难,杨华珍与灾区的藏族和羌族妇女一道,抢救、征集、保护了3000余件传统藏羌织绣作品,同时在汶川、成都等地举办培训机构,以此传播、传承藏羌织绣技艺。近来,杨华珍还用“协会+传承人+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在汶川映秀镇成立了“中国汶川藏羌绣传习所”,通过培训,带动了12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在家致富”。

  维吾尔族乐器

  维吾尔族乐器手工精湛、音色清脆,展现了制作者的智慧。2011年10月,新疆疏附县吾库萨克乡的热合曼·阿布都拉传习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关方面不但对传习所进行了检查、监督,还正在筹建民族乐器村,特别是与传承人签订传习合同,支持他们在岗带徒,开展研究。

  在展览现场,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介绍说:“要开展生产性传承,首先要把我们民族乐器的制作方法原汁原味地传下来才行。因此,我们请人用摄像机把乐器制作过程录了下来,还配合着文字、图片等形式。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我们的民族乐器都要按照这些记录的标准来制作。”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2月10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