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长调当作劝酒歌 “非遗”靠打工者来传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9  作者:小月

  25岁的新巴雅尔来自蒙古族长调之乡——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高中毕业后,他在一所民办艺术学校学习声乐,毕业后到一个餐厅打工演唱长调,有了不错的收入,成为众多长调民歌打工者中的一位。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已是内蒙古草原的金字招牌。在内蒙古,无论是大型旅游点,还是蒙古族特色饭店,都有自己的文艺队,其中就不乏像新巴雅尔这样演唱长调的歌手。他们有的是牧民,有的是文艺团体的演员,也有音乐教师、大学生,构成比较复杂。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玉成认为,长调打工者的出现以及他们身份的多样化,说明蒙古族长调的活力和传承方式的多样性。但是,他担心长调打工者的演唱不够严谨规范,难以真正肩负起长调传承的重任。

  令人担忧的是,在很多餐馆酒店,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当作了劝酒歌,用以助兴。对此,蒙古族著名长调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拉苏荣等呼吁,不能让长调演唱庸俗化,长调艺术应该保持其原有的风格。

  对于外界的质疑,像新巴雅尔这样的长调打工者早已耳闻。他认为,他们的确没有专业院团唱得好,有的人还唱得相当糟,但是长调就是在民间自娱自乐中传承的。如果只是极少数专业歌手在唱,长调不能繁荣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8月1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