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冯骥才: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记录工作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22  作者: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今日10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记录”工作,让后人知道他们原来的样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两年您一直是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到过去这一年效果如何?这些年来,我们在毫不犹豫的“抛弃”,这让很多像您这样文化界的人,您刚才也谈到了忧患,除了忧患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冯骥才表示,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后面并没有专家,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因为产业化的思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资源,就往市场推,认为推了就是保护。比如很多地方剪纸就不能用刀刻了,而是用机器压,皮影也是拿机器压。传统的手工文明变成了现代的工业的机器文明。文明一改变,文化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但是进入市场之后,文化的内含没有了,成了一个商品的包装性的东西,这是文化最大的损失。

  冯骥才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两大块,一个是文字的,精英创造的,文本的文学。还有一种是普通百姓创造的、集体创造的口头的文学,我们历史上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集成。对于口头文学我们这些年来记录了多少?

  冯骥才表示,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想法阻挡非遗产业化和政绩化的潮流。但是专家要做的事情,是绕到产业和市场的前面,做源头记录的工作。保护文化遗产,不是现在拿它发财,是要给后人共享。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11年03月10日13:5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