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数字时代的史诗与英雄叙事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17  作者:尹虎彬

  在中国,“epic”一词的汉文对应词分别有“诗史”、“史诗”、“故事诗”等。早期的中国现代启蒙主义者,在接受西方的史诗观念时,主要还是取例西方,同时又赋予了很强的历史观念和意识形态色彩。清末民初以来,在与西方列强的对抗过程中,中华民族作为“国族”(nation state)的观念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当中开始蔓延,浪漫主义式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作家,对照域外史诗传统,希望通过神话来重建民族的历史,重新唤起中国古代的“诗史”精神,寻求一种能够提升和强化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 “宏大叙事”。

  史诗是诗性智慧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史诗,是古典形式的英雄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蕴藏丰富,尤以史诗最具民族特色,传承时代久远,流传地域广阔,与少数民族的历史生活和文化认同联系紧密,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量,最能代表各个民族的文学成就。我国北方民族以英雄史诗见长,藏族史诗《格萨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被学界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其中《格萨尔》史诗有近千年传承历史。南方傣、彝、纳西、哈尼、苗、壮等民族的史诗多为中、小型的创世史诗、文化英雄的史诗和迁徙史诗,其形态古老,类型多样,与民间仪式生活交织在一起,至今仍然具有文化凝聚力。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主要是活形态的史诗,这一点也是中国史诗学科建设的生长点。在全球化背景下,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古典诗学的史诗范例和诗学范式,正在由主流话语变为一家之言。世界性的、区域的和地方的传统话语,正在以不同的层面重构关于史诗的观念和研究范式。

  近2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进入快速的现代化建设,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它的珍贵价值。口传史诗作为特定族群或集团的文化表达样式,和其他民间文化样式一起,被纳入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范围,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天的人们正在处于这样的时代,即人类学所记载的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它们在不足百年的现代科技的进步之中迅速消失。另一方面,人们在今天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和人类自然遗产以及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我们正在进入数字革命和全球化时代。口头传统史诗对于生活在互联网世界的人们,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首先,数字革命已经从技术的层面上解决了人们对口传史诗的采录、归档、保存和信息传递等多样性的要求。各民族史诗所传递的文化范例包括传统道德规范、民族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而且应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而口头传统的传播和交际方式,正在越过文字文化的人为屏障,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重新焕发活力,影视艺术、动漫产业以及形形色色的新媒体,正在把包括史诗在内的文化遗产转换为文化产业。在数字革命时代,史诗和英雄叙事从根本上说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影视巨片《特洛伊》、《指环王》、《哈利波特》,它们无不闪耀着史诗般的光芒。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正在演绎着形形色色的超级故事,在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传奇般的业绩。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0411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