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系统|5月19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8  作者:艺研院学生处
  讲座海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提供)

  ◆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系统 

  ◆时间

  2017年5月19日(周五)

  上午9:00-11:30

  ◆地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4楼6408教室

  ◆主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

  ◆参加人员

  艺术学系2016级全体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MFA),2015级、201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欢迎其他班级同学参加

 

  主讲嘉宾简介 

  巴莫曲布嫫,彝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法学博士(民俗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秘书长;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2004年以来,深度参与了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政策制订、行动纲领和实践方略有密切的学术跟踪,2007年获文化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目前正与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工作团队一道,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的项目评审工作(2015-2017,团队负责人之一)。

  讲座内容提要 

  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指”和“能指”;围绕《公约》约文厘清概念之间的关联、错位与对接,进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基本领域及其保护措施等核心理念;从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层面诠释《公约》及其概念工具、话语系统及遗产表述中的不当用词。根据《操作指南》搭建的知识管理系统,分析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实际;结合教科文申遗/履约工作机制、《公约》框架下的三类非遗名录/名册,说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传承人和实践者)在定义、展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伦理原则》的举要分析,讨论中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程中的横向问题和主要挑战。

文章来源:“艺研院学生处”微信公众号(ID:xsc64985929)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