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出席会议
2020年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出席会议,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出席会议并代表院党组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杨笑山,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会议。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以及内蒙古等地的嘉宾和院属各职能局及研究所领导、民族文学研究所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在职职工、研究生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播放了“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历程”专题片,首次发行了《力行而不惑: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论文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1980—2020)》画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现场
勇担职责使命 加快构建“三大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王京清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所以应当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加以维护;另一方面,它也是祖国文化繁荣发展的见证,是维护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资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数民族文学长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及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三大史诗”,称之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院党组一直关心和支持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设。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成立,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建立国家级的学术中心奠定了基础。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在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成为引领学科发展的第一方阵,同时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经验和理论成就,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在职人员来自14个民族,他们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共谋民族文学事业发展。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勇担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使命,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研究,用扎实的科研促进发展,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少数民族文学史、“三大史诗”和中国史诗学、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院级重点课题,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进步。民族文学研究所长期重视对各民族学者的培养,凝聚了一支具有学术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多民族学者队伍。
民族文学研究所本着“二为”“双百”和“两创”的基本原则,坚持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立足国情、立足当下的工作方向,在国内深度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国际上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工作,为我国非遗领域的保护理念、政策制定等提供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咨询和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提升“三大史诗”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民族文学研究所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十四五”期间,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各民族文学的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巩固中国史诗学传统优势,同时兼顾神话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深化研究、发挥作用,更加自觉地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丹珠昂奔
民族文学研究所在40年的历程中,坚持了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性和基础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积极统筹协调,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民族文学研究者为之奋斗的每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文学都是极其珍贵的,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学研究者要深刻领会这些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国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要解决好面临的基础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好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方向。相信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立足本土传统 放眼国际学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朝戈金
民族文学研究所前身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更名)。经党中央批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1980年1月25日正式成立。建所初期,乌兰夫、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四部委主办、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格萨(斯)尔》学术活动,接见了《格萨(斯)尔》史诗传承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等同志接见了《玛纳斯》史诗传承人。2000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刘延东、陈奎元、热地等同志多次关心和支持本研究所的工作。长期以来,研究所老中青学者团队勇挑重任,走出一条田野调查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并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开创了以中国史诗学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为两大支柱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基本格局,学科涵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口头与书面文学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资料学建设。在院党组领导下,民族文学研究所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大方向上,步伐是坚定的,成就也是突出的。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报告和讲话中述及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的“三大史诗”,并将“三大史诗”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都江堰、布达拉宫等相提并论,从体现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高度予以肯定。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同仁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纷纷发愿要竭尽全力做好科研工作,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前辈们的筚路蓝缕和奉献精神至今高扬不衰,激励着后来者。今天,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与建所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专业训练扎实、语言能力出色,立足本土传统、放眼国际学术,是这些学者的共同特点。前面的路还长,任务也格外艰巨。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李进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院党组决策部署和谢伏瞻院长在年初局级干部学习班上以及近期在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科研,以梳理总结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发展历程为契机,激励研究所干部学者,在新时代展现新风貌,增强新动力,作出新贡献,推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
回顾40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所初创时期、成熟时期以及在后来的快速发展时期,都得到了院党组和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以及及时的帮助指导,在此深表谢忱!党的十九大以来,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加强民族团结,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确保了研究所“三大体系”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今天,王京清副院长代表院党组对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会后,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将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王京清副院长的讲话精神。
当前,全所党员干部学者精神振奋、团结一心,按照院党组的总体部署,在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三大史诗”为研究重点,以设立若干重大课题为抓手,认真布局“十四五”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一批体现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培养一批青年人才,不辜负院党组的殷切期望。展望未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将在院党组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发扬优长、开拓创新,继续把民族文学研究所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有序传承 继续发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邱运华
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成立,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有序传承、健康发展是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时,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领导贾芝同志等发起并具体创建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贾芝同志还担任了首任所长。今天,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正全力承担党中央部署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帮助我们建立了史诗、长诗专家组,形成了学术规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坚信我们的事业能够有序传承,继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丰富滋养 华彩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 包明德
民族文学研究所经年累月研究和推出的“三大史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三大史诗”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列称颂,可见它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在中国文化的学术格局中,会增加学术增长点,也会促进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更新,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挖掘和提供新的人文资源。增设作家文学研究室是有远见卓识的重要举措。作家作品需要通过对作家的研究和研讨,把对创作经验的研究与当代创作活动、理论创新成果进行碰撞。文学研究与评论有必要走进公共空间,从而提升文学研究理论的实践意义。
走向高原 攀登高峰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叶梅
“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历程”专题片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根本,继承创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做出巨大努力,结下累累硕果。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进行深度开掘整理和研究,使之成为震撼人心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研究所对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走向高原,还要攀登高峰,期待着民族文学研究所在新时代有更多的创新成果。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李晓松
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文化事业,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我国民族文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成为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理论重镇。民族文学研究所长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在非遗政策制定、人员培训、项目评审、申遗和履约保护等诸多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提出了很多具有理论厚度和实践价值的可行性建议,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希望民族文学研究所今后继续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聚焦非遗保护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的贡献。
图片由朱高磊、杨崇海、郭翠潇、巴义尔拍摄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