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戈金]力行而不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上的致辞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11-24  作者:朝戈金

朝戈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科建设座谈会上致辞,巴义尔/摄,2020年10月30日。

 

  尊敬的谢伏瞻院长、王京清副院长、各位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时名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02年改用现名。以下简称“民文所”)走到今天,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院内外学者和领导,在领导和规划文学学科建设工作中,迫切感到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这样就促成了民文所的成立。事业初创时自然有种种不容易,但社科院领导的关怀,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文联民研会的支持,尤其是国家民委的直接指导,就为民文所的初创工作,铺平了道路。那些令人感到温暖的事情,都已经深刻地铭记在民文所几代同事的心中。在迎来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回望这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就想在这里简要地勾勒过去,展望未来。

  党和政府长期关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事业。从建国初期开始,中央宣传部几次下文,就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工作,以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工作,提出工作方案,做出制度安排。改革开放初期,学者钟敬文、马学良、傅懋勣,毛星、贾芝等先生,就积极商议成立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机构。胡乔木、杨静仁、周扬、梅益、武光、王平凡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和国家民委各位领导,也都十分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并就诸多具体的工作环节,如首任所长的遴选、业务和行政人员的招募、办公条件的安排、业务范围的确定、成立地方分支机构的设想等,分别做出了具体部署和指示。关于成立民文所的申请报告呈送中央后,得到胡耀邦同志批示,再经国务院批准,民文所就得以正式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序列中。查询中央机构编制名录,可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批准成立于1979年的信息,这是批准成立的时间。此时社科院已指定人员组成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筹备组,开始租房办公,调入干部,招募业务人员等工作。1980年初,社科院办公厅下达了启用研究所公章的通知。这一年的10月10日,民文所召开了首次全所大会,宣布贾芝为首任所长。打个比方,民文所是1979年拿到了“准生证”,1980年出生的。从一些老干部的回忆文字中看到有民文所成立于1979年和1980年的两种说法,都应该算对。民文所的所庆活动,按惯例从1980年起算。

  草创初期,困难可想而知:办公地点几度搬迁,各路人马八方凑集,统一思想非常不易,实际问题层出不穷,加之人事变动,院方就计划把这个未成规模却有点棘手的单位,并入历史久、阵容强的文学研究所。幸亏有老领导向院方陈情,强调民文所独立存在的理由,认为裁撤归并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大局,力谏通过整顿理顺关系,促使其发展壮大。院方采纳了这个意见,民文所于是得以作为独立机构保留建制。数年后,又根据院方安排,与文学所 “合署办公”。文学研究所的前后两任所长张炯和杨义先生都同时兼任两个研究所的所长。在“合署办公”的十几年中,民文所的同事们虽颇感忐忑,但却能专心业务,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工作成绩逐步培植了民文所的专业根基,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随着产生自民文所的新一任所长的任命,“合署办公”算是画上了句号。

  民文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从古至今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民文所目前设有蒙古族文学研究室、藏族文学研究室、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作家文学研究室、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设在民文所。该系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俗学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系近四十年中,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家文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可观的各民族专业人才。

  这些年来,在社科院党组的领导下,民文所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的大方向上,步伐是坚定的,成就也是突出的。在第一代学者所开辟的学术格局和研究进路上,后继者们在相关领域既有继承、也有创新。过往的成果,在建所20周年的总结性成果和30周年出版的纪念文集中有所反映。在刚刚过去的10年间,民文所在若干学术探索上有深化,有开拓,有调整。例如,把众多少数民族的口头语言艺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研究,进而延伸到口头传统研究领域,则是晚近合于国内外大潮的拓展。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国家,多次在重要报告和讲话中述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代表的“三大史诗”,并将“三大史诗”与唐诗宋词、都江堰、布达拉宫等相提并论,从体现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高度予以肯定,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同仁们,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纷纷发愿要竭尽全力做好学术工作,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学术机构的分量和声望,主要取决于骨干成员的专业作为和学术高地的搭建。民文所能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我们不能忘记老一代学者的功绩,特别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荣誉学部委员贾芝、刘魁立、张炯、仁钦道尔吉、郎樱诸先生。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学良以兼职副所长的身份参与了民文所的管理工作,并主管研究生学位教育工作。历任党委书记在保驾护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平凡、冯志正、包明德、钟代胜、孟庆海、朝克等同志,都先后与我们并肩战斗过,这是我们不能忘怀的。

  前辈们的筚路蓝缕和奉献精神至今高扬不衰,激励着后来者。今天,民文所的科研队伍与建所之初相比,已大不相同。专业训练扎实、语言能力出色,立足本土传统、放眼国际学术,是这些学者的共同特点,他们已经成长为研究所的支柱力量。

  我从担任副所长至今,已经超过19年了。民文所培养了我,我也竭尽所能地为民文所的进步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是民文所快速发展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会有不得不面对的种种:不舍地目送那些到年龄的学者离开办公室,悲恸地告别故去的同事,也常欣喜地迎接青年才俊的加盟。

  力行而不惑。民文所这一学术共同体历经40载风吹雨打,锤炼了机体,磨炼和精神。前面的路还长,任务也格外艰巨。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民文所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2020年8月10日于北京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