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民族文学研究所发展历程回眸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3-07  作者:郎樱 白庚胜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最为炫目的亮点之一。

  尽管从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就参与到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建设之中,但因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弱势地位和自身发展不平衡,其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更不可能有其本体建设。只有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本世纪之后,奇迹才开始出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才惊天问世。它缘于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裂变,缘于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建设生活,缘于中外各种思想与文化的大交流、大冲撞。更直接的原因是,它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彻底铲除了滋生民族压迫与文学沙文主义的土壤——万恶的剥削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建立起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诞生、发展,正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登上学术舞台的重要标志。

  自1980年正式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便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正确领导及全所同志的艰苦努力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如涓涓的溪流,在穿过高山峡谷之后,终成浩荡的江海。到今天,它已拥有一个较详备的科研和行政体制;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基地已经建成;多品类、多语文的图书资料得到一定的积累;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基本形成。它曾受委托主持许多国家级重大学术项目,曾承担大量的院、部级科研课题,曾参与组织一系列国际学术活动,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会忘记胡乔木、周扬、何其芳、钟敬文、马学良、毛星、贾芝、王平凡等同志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做出的功绩。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始终将加强自身建设、组织社会力量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作为崇高的使命。在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研究、族别研究、分体研究、关系研究等方面勇于探索,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成果,尤其是在史诗研究、神话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及其研究、少数民族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建树颇多,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已经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共5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共82部),正在进行中的“《格萨尔》精选本”(共40部)与“《格萨尔》桑珠说唱本”(共50部)编纂工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共3部),行将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项目等,都是其代表性工程;《〈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原始叙事性艺术的结晶》、《〈江格尔〉论》、《〈玛纳斯〉论》、《尹湛纳希评传》、《款词研究》、《老舍评传》、《东巴神话研究》、《鹰与诗魂》、《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萨满神歌译注》、《草原交响诗——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论稿》等,都是其标志性成果。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一贯坚持向民族地区与国际两极延张的方针,前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寻找到坚实的根基与明确的服务对象、亟需解决的学术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因之深入到边疆山寨、牧场作田野考察,为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收集了许多濒临消失的口头文学作品、手抄本、木刻本,以及民俗、宗教、文化资料;后者使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得以开阔视野、开拓前路,吸吮到域外学术思想、学术信息的清新空气,寻找到发展自己的国际空间。至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与十几个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内绝大部分学者都有过出国留学、研修、访问、合作研究、讲学等经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已经被证明为真理。

  目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正处在既往开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关键时期。根据李铁映院长关于要办名所、出大家、产精品的指示精神,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2015年发展规划”,高品位、高档次、开放性、创新性已被确定为本所追求的建所目标。拥有最丰富、最真实的研究资料,以及最灵敏、最迅捷的信息系统,做到“显学”、“强学”、“绝学”、“新学”兴所,造就一代代饮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专家,推出一批批富有创见性的学术精品等,已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发展方向。

  21世纪前夜,回眸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2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展望她未来光辉灿烂的前景,新时代的钟声撞击我们的情怀。它令我们振奋,更让我们神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